"莲漏三声烛半条":夜晚已深,默默地守候着流泪的蜡烛,
"杏花微鱼湿红绡":春天的微雨一点一点地打湿红花。
"那将红豆寄无聊":遥寄的南国红豆因为离别的愁苦招致埋怨。
# 那将红豆寄无聊:意谓愁极无奈之时便将红豆取出,记下这无聊的心绪。那:犹奈。白居易《罢杭州领吴郡寄三相公》:“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情人。”红豆,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果实的统称。古诗词中常以之象征爱情或相思等。
"春色已看浓似酒":春天已过了许多,
"归期安得信如潮":那个心底的人未有像潮水一样守约归来,
# 信如潮:即如信潮,谓如定期到来的潮水一样准确无误。
"离魂入夜倩谁招":撩起在夜晚梦见他的小心思,却不能将其招入梦中。
# 倩:请。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思念的词。这阕词以女子口吻诉离别愁绪。上阕起笔写景,描绘夜深时杏花微雨、红花带雨的静谧画面。一句“那将红豆记无聊”,借女子以红豆寄情思的细节,活画出其相思中的百无聊赖。下阕转为抒情,先叹春深离人未归,满心盼其归来;又渴望梦中相逢,无奈皆成空。“安得”与“倩谁招”,尽显女子失望的凄苦,让人深切体会到她相思中的落寞。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莲漏三声”借夜的寂静,烘托主人公寂寞。杏花春雨的春景里,寒食节近,引发主人公对远方爱人无法排遣的思念,以美景衬相思愁绪。杏花春雨、浓烈春色的美好之景,与渴望爱人归来的无奈形成对比,借景抒发对爱人深切的思念、不知归期的焦急惆怅,以乐景写哀情,强化哀伤。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以景语开篇,借景抒情的笔触细腻入微。“莲漏三声”宛如一记清响,瞬间点明此时正置身于寂静的深夜。烛火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寒意丝丝缕缕地渗透。寂寞的主人公缓缓推开小窗,任由那带着些许寒意的杏花春雨,轻柔地拍打在自己的面庞上。就在这不经意间,她恍然惊觉,寒食节已然临近。寒食节的脚步渐近,可相思的愁绪却如影随形,无法排遣。面对眼前这般景致,那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恰似春日里汹涌的江水,刹那间奔涌而来,将她紧紧环绕。在古代,女子常采撷红豆来遥寄思念,而此处作者巧用对写法,表面上写爱人采红豆以解无聊,实际上是借此侧面烘托出自己对远方爱人那如潮水般的思念,思念之深切,愈发浓烈。下片则从主人公身旁的景物切入,依旧是即景抒情的妙笔。在杏花春雨编织的柔美画卷中,主人公不禁心生感慨,如今的春色已然如同醇厚的美酒,浓烈而醉人。“已看”与“安得”相互映照,春色越是浓郁,对离家已久爱人的思念就愈发深沉,急切盼望爱人归来,却不知归期的焦急与惆怅,愈发浓烈。满心期待能在梦中与爱人相依相伴,可现实却无情地打破这份幻想,这般念头一起,万千惆怅与伤情顿时涌上心头。无奈之下,主人公只能将这无人倾诉的绵绵思念,默默寄托在这寂静无声的夜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创作手法上独具魅力,运笔仿若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毫无滞涩之感。在描绘爱情时,笔触饱含深情,真挚且缠绵悱恻。其营造出的那种低徊悠渺的情致,如同丝丝缕缕的香气,不着痕迹地渗透在每一个字词、每一行语句之间,让读者在不经意间便深深沉醉于这份动人的情感氛围之中,难以自拔。
# 本篇写春夜怀人的心情。在春色溶溶的晚上,对着家中寄来的红豆,心情实在难堪。“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两句,清隽自然,有如行云流水。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上一篇:清·吴伟业《梅村》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