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妆欲罢":晚妆梳罢,
# 晚妆:女子梳理晚妆。
"更把纤眉临镜画":却又对着镜子细细描画弯弯的眉。
# 纤眉:纤细的柳眉。
"准待分明":本期待着等天色更晚些,夜色清晰,
# 分明:清楚。,准待:准备等待。
"和雨和烟两不胜":让人看不分明的,是藏在烟雨后的一弯新月。
# 不胜:不甚分明。
"莫教星替":可别让星星替代了新月的位置呀,
"守取团圆终必遂":和我一起守着永恒誓言的是你,是在星海飘摇的一弯新月。
# 守取团圆:本指等到月圆时,这里双关,另一层意思是与意中人团圆。
"此夜红楼":寂静的夜,寂寞的小楼,
"天上人间一样愁":此刻,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都弥漫着一样的哀愁。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也是一首悼亡词。通过比喻拟人手法赋予新月人格化特征,描绘了新月难现的烟雨朦胧景象,营造出幽闭孤寂的意境,情景交融,表达了天人永隔的忠贞之悲与短暂团圆之愿。
2. 写作手法
拟人:“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将新月比作一位对镜画眉的女子。通过“纤眉”这一女性化的意象,新月被赋予了梳妆、顾盼的神态,仿佛一位哀愁的女子在等待爱人,既描摹了新月的形态,又暗藏女子晨起梳妆的意象。比喻:“遥天初坠玉梳斜”以女子画眉的玉梳喻新月,突出其纤巧清丽的形态。情景交融:以新月为抒情载体,表面摹写月色难现之景,实则寄托丧妻之痛与相思之苦。
3. 分段赏析
上片正面描写,通过比喻拟人表现新月。以“玉梳斜”喻新月如女子画眉,赋予新月拟人化特质,既描摹其纤巧形态,又暗藏女子晨起梳妆的意象。虽主要写的是新月,却还应注意到一点,也就是情感上的表现。本来花了很长时间、很多心思,好好化了一番晚妆,要等有人来欣赏自己,然而“准待分明”时,却发现“和雨和烟两不胜”,竟然不能看清这美貌,如何不让人悲伤。这里将新月拟人化了,比成一位女子,弯弯的眉毛高高翘起,好像女子皱眉不高兴似的。“准待分明”的期待与“两不胜”的失落构成情感张力,表面写新月难现真容,实则暗喻人事难全的悲哀。下片从侧面描写新月,并且把情感也从新月落到人身上了。“莫教星替”典出李商隐《李夫人》,以星月关系喻人间情义,强调对新月的坚守如同对亡妻的忠贞。“须教逐月”暗含时间流转的哲学思考,将新月渐圆的过程与情感等待相勾连。结句“天上人间一样愁”收束全篇,既呼应上片烟雨朦胧的视觉意象,又将空间维度从地面延展至天宇,使自然界的月华缺憾与人类共通的相思之苦产生共鸣,达成物我双关的审美效果。这首词中“红楼”可以有多种解释。一种是红色的楼房,如史达祖《双双燕》中:“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洪升《长生殿·偷曲》:“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两句中的“红楼”都是指这个意思。第二种解释是富贵人家中,女子居住的闺房称为“红楼”,如白居易《秦中吟》:“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王庭珪《点绛唇》词:“花外红楼,当时青鬓颜如玉”。第三种解释是旧事妓女居住的地方,周友良《珠江梅柳记》卷二载:“二卿有此才貌,误落风尘,翠馆红楼,终非结局,竹篱茅舍,及早抽身。”当然还有《红楼梦》之所谓“红楼”,大概是由于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缘故,这“红楼”应是第一种意思。至于此首词中“红楼”的意思,结合纳兰词风及明清社会语境,向来应该是第二种,当指富贵人家女子居所。此解既符合“独倚红楼”的幽闭情境,又与上片“美貌绝伦女子”的拟人化描写形成互文——“闺中女子”与“新月初现”构成双重守望,共同承载着“天上人间一样愁”的永恒怅惘。事实上,明清以来,文人的诗词中妓女的成分已经远少于唐宋,原因就在于唐宋妓女一般是艺伎,她们多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或更歌善舞,或长于填词写诗歌,所以那时文人多喜欢来往其间;然而明清以来,妓院就成为真正的烟柳之地,文化氛围也消失殆尽,艺伎就不是主流,文人也不齿于此了。所以从这两方面看,纳兰性德这里的红楼应该是第二种意思,或者是第一种。
4. 作品点评
《减字木兰花·新月》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最后又情景交融,既凸显婉约词的精微含蓄,又赋予咏物词以深沉的生命咏叹,巧妙别致,颇有风格。
# 词上片写新月,新月如眉,遂思及亡妻。下片示无心再娶,幻想与亡妻尚有再见之日。揆性德诸词,继娶官氏似非主动,且至少在卢氏卒三年后。
现代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
# 新月迷朦新,不尽分明,天上人问,两地愁状。
李耳《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下一篇:清·秋瑾《赤壁怀古·潼潼水势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