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蛾眉":同样是蛾眉月,
# 一种蛾眉:一种二句:蛾眉,指蛾眉月,谓同样的蛾眉月,但下弦之月不如上弦月好。又,下弦,下弦月,即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之月亮。初弦,即上弦月,谓农历每月初七、初八日之月亮。古人以蛾眉代指女人的眉毛,又以上弦、下弦之月代指女人的眉毛下垂或上弯。故此处是说那下垂的眉毛不如上弯的眉毛好,即愁苦之时的眉毛不如欢乐时的好,意思是说此时的离怀愁绪不如欢聚之快乐。此解亦通。一种:犹言一样、同是。蛾眉:蚕蛾的触须弯曲细长,故用以比喻女子的眉毛。此借指月亮。
"下弦不似初弦好":下弦月远不如初弦月那般美好。
# 初弦:即上弦,指农历每月初八前后的月亮,其时月如弓弦,故称。古人以蛾眉代指女人的眉毛,又以上弦、下弦之月代指女人的眉毛下垂或上弯。,下弦:指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的月亮。
"庚郎未老":我虽还未到垂暮之年,
# 庚郎未老:庾郎二句:此二句云,庾郎未老,却过早地伤心了。这里是借庾信而自指,谓客居异地而起乡情,以至伤心惆怅,难以排遗。庾郎,指南朝梁诗人庾信。信出使西魏,值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异乡。后仕北周,常愁思故国。作《哀江南赋》等以抒愁愁情。宋周密《秋霁》:“愁损庾郎,霜点鬓华白。”
"何事伤心早":却为何早早地就这般伤心?
"素壁斜辉":洁白的墙壁上斜照着夕阳余晖,
# 斜辉:指月光。,素壁:白色的墙壁、山壁、石壁。
"竹影横窗扫":竹影摇曳,在窗间缓缓扫动。
"空房悄":寂静的空房里悄然无声,
"乌啼欲晓":乌鸦在破晓时分啼叫,
# 乌啼:乌鸦鸣叫。
"又下西楼了":而那西沉的月亮,又一次隐没在西楼之后了。
# 又下西楼:指月落。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思乡怀人的词,描绘了词人客居异乡时对月伤怀的情景,借残月、素壁、竹影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其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与客居他乡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对比:“下弦不似初弦好”一句将残缺的下弦月与圆满的满月形成对比。残月悬挂在夜空中,孤寂清冷,极易触发伤感情绪。词人借月相变化,展现出词人内心对圆满的渴望与现实缺憾的反差,奠定全词孤寂、思念的情感基调。用典:“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援引庾信典故。庾信早年仕途顺遂,后因战乱羁留北朝,身世飘零。词人以“庾郎”自喻,借其坎坷际遇映射自身,展现出壮年因思念而心境沧桑、孤寂的状态,含蓄传达客居异乡的愁绪。寓情于景:“空房悄,乌啼欲晓”一句寓情于景。寂静空房之中,乌鸦破晓啼鸣,悲切之声回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词人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与对故乡的殷切怀想,尽数融入这一情境之中,展现出内心的怅惘哀伤,增强情感感染力。动静结合:“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一句中,“素壁斜辉”描绘月光静静洒在白色墙壁上的静态画面,营造出静谧清冷的氛围;“竹影横窗扫”则以一个“扫”字,赋予竹影动态感,生动展现出竹影在窗间摇曳的姿态,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暗含词人内心难以平静的思绪,达到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双关:词的上阕以“一种蛾眉”起笔,巧妙运用双关手法。从“月”的角度解读,“蛾眉”指蛾眉月,其中“下弦不似初弦好”既阐述下弦月因出现在满月之后而残缺,寄寓哀伤,又暗合词人伤心难寐思念旧人的心境;从“人”的角度理解,此句将下垂的眉毛与上弯的眉毛对比,暗示离怀愁绪不如欢聚快乐。同时,“下弦”“初弦”分别暗指词人续娶的妻子官氏和死去的卢氏,委婉表达对官氏的不满与对卢氏的怀念,一语双关,意蕴丰富。白描:下阕“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运用白描手法,不添加任何修饰性词语和情感色彩,仅勾勒出冷冷清辉洒在素壁之上,窗前竹影横斜摇曳的画面,却营造出深长清淡的意境,借简洁质朴的景物描写,含蓄地烘托出词人内心无尽的心事,以景传情,含蕴要眇。比喻:“一种蛾眉”将月的蛾眉形态比喻为女子的眉形,既实写蛾眉月的形态,又以月喻人,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词人对所思之人的爱慕怜惜之情,使抽象情感变得生动具体,增强词作的艺术表现力。联想:“一种蛾眉”一句中,词人由眼前所见的“蛾眉月”形态,自然联想到女子弯弯的蛾眉,将月的形态与人的容貌特征相联系。通过这一联想,巧妙地将月的清冷、柔美特质赋予到所思之人身上,既描绘了月的形象,又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所思之人的赞美与爱慕之情,使月与人的形象相互交融,丰富了词句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上片“蛾眉”、“下弦”、“初弦”均为明月代称,明月在古典诗词传统意象中,历来承载着相思之意。清冷的下弦月悬于天际,本身便营造出引人伤感的意境,词人将其与满月相对照,为全词奠定了悲戚基调。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面对残缺、未圆满的景象,往往触景生情,生出悲叹。“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一句中,词人以“庾郎”自比,借庾信的人生经历映射自身境遇,倾诉当下的孤寂与落寞。词人正值盛年,本应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却因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心境仿佛苍老数十载,失却诸多人生乐趣。这一切尽显词人客居他乡时的孤寂思乡之情,眼前景致皆令他黯然神伤,寂寞愁绪难以排遣。下片全篇写景,宋词中常见以景寓情的表现手法。此处词句描绘了词人寓所周边景色,词人将情思融入景物描写,将绵绵思念寄托于眼前之景,使情感表达含蓄委婉、余韵悠长。“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柔和月光倾洒在素白墙壁上,竹影摇曳,在墙面交错映照,更显孤寂清冷。一个“扫”字,赋予静态景物动态美感,使画面鲜活灵动。“空房悄,乌啼欲晓”一句中,空寂的屋舍里,乌鸦的啼鸣似在破晓时分划破寂静。这凄切之声于屋内回荡,声声叩击着词人的心扉。此情此景,不禁令词人追忆起已故多年的妻子。他暗自思忖,倘若妻子尚在,此刻定在楼阁之上,满心盼望着他的归期。然而,现实却是他羁旅异乡,与故土相隔千里,归期渺渺。这想象中的妻子望归场景,实则是词人借他人之思,抒己身浓烈的思亲念乡之情。表面上,词句刻画的是一间空屋,可实质上,它恰似词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心中空荡无依的孤寂之感,借由这空屋的意象,将词人的悲怆之情从更深的精神层面抒发得淋漓尽致。词末“又下西楼了”,一个“又”字道尽词人每日都在思念亡妻的痛苦中煎熬。月亮于拂晓隐没,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然而每到此时,词人都会陷入深深的思念悲愁之中,此句将全词离愁别绪抒发得酣畅淋漓。
4. 作品点评
《点绛唇·一种蛾眉》是一首对月伤怀的凄凉幽怨之作。词作短小精致,言辞清淡而意蕴深远。词人精心选用冷色调意象,构建出清素凄婉的意境,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围,在字里行间细腻勾勒出思乡怀人的愁绪,含蓄隽永。
# 庾信著有《伤心赋》,其序曰:“一女成人,一外孙孩稚,奄然玄壤,何痛如之。既伤即事,追悼前亡,唯觉伤心,遂以伤心为赋。”此词可能作于妻子卢氏死后不久,故有“未老”、“伤心”、“空房”之语。
现代作家张草纫《纳兰词笺注》
上一篇:清·黄遵宪《杂感(其二)》
下一篇:清·吴信辰《咏虞美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