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清作者:黄遵宪浏览量:3
qiān
shēng
yán
tiě
bǎi
lín
líng
héng
fēng
kuáng
zàn
tíng
zhèng
wàng
míng
tiān
xià
bái
yòu
jīng
é
hǎi
dōng
qīng
chén
yīn
duō
cán
yuè
huī
huī
shàng
xīng
dǒu
shì
cāng
máng
wàn
jiā
hān
shuì
rén
xǐng

译文

风声雨声一直不断,只是狂风暴雨暂停一时。正指望鸡鸣天亮时局好转,可使人震惊的是帝俄竟侵占中国东北。阴暗的日子为什么这样多,残月明亮还有几颗星星。我独自站在狭小的住室里望着迷茫的夜晚,在许多酣睡的人家里又有几人觉醒?

逐句剖析

"千声檐铁百淋铃":风声雨声一直不断,

# 淋铃:原指风铃声,相传唐玄宗入蜀,途中遇夜雨,闻风铃声,作《雨霖铃·伤别》。此处借代雨声。,檐铁:檐马,或铁马,用金属薄片制成,悬在屋檐下,风吹相击而发声,此处借代风声。

"雨横风狂暂一停":只是狂风暴雨暂停一时。

# 雨横风狂:狂风暴雨。

"正望鸡鸣天下白":正指望鸡鸣天亮时局好转,

# 天下白:指天亮,比喻时局好转。

"又惊鹅击海东青":可使人震惊的是帝俄竟侵占中国东北。

# 鹅击海东青:借指帝俄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鹅:谐音俄,指帝俄。海东青:鸟名,雕的一种,产于辽东,善擒天鹅。此处借指中国东北三省。

"沉阴曀曀何多日":阴暗的日子为什么这样多,

# 曀曀:形容云气阴暗,比喻国势危急。,沉阴:久阴。

"残月晖晖尚几星":残月明亮还有几颗星星。

# 晖晖:明亮,此处指星、月之光。,残月:天将明时的月亮。

"斗室苍茫吾独立":我独自站在狭小的住室里望着迷茫的夜晚,

# 苍茫:形容夜色迷茫。,斗室:形容住室狭小。

"万家酣睡几人醒":在许多酣睡的人家里又有几人觉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起》为清代诗人黄遵宪所作的七言律诗,系诗人得悉沙俄出兵东北攻占沈阳后的感怀之作。首联描绘风雨交加的夜晚,暗喻晚清动荡时局的短暂平静;颔联隐含对列强的愤慨与对清廷软弱的痛心;颈联以阴沉天色与残星冷月,渲染国运黯淡、希望微茫的压抑氛围;尾联抒发对民众尚未觉醒的忧虑及自身醒世担当的孤寂情怀。诗中对沙俄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行径、清政府的惧敌妥协之举,予以强烈谴责;诗中描绘的诗人雨夜无眠、独立苍茫之情景,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沉重忧虑与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全诗抒情含蓄委婉,格调深沉抑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代文学家、外交家

黄遵宪(1848~1905),近代文学家、外交家。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别署观日道人、东海公等,广东嘉应(今梅州)人。光绪初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驻美国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官至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湖南按察使。黄遵宪主张“我手写吾口”,长于古体。其诗作内容多写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和新事物、新知识、新理想,形式也较多变化,语言趋于通俗明畅。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九月,八国联军侵华,沙皇俄国趁机出兵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帝俄又胁迫清政府签约,妄图独吞中国东北三省。此时,诗人黄遵宪正遭革职居家,对帝俄的侵略野心满腔愤恨,遂写下这首七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此诗刻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径,揭露了清王朝统治的黑暗与腐朽,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国家危难之时,诗人心系苍生,夜不能寐,诗中借助自然景象的摹写与环境的烘托,触物兴怀。篇末呼应诗题,既收束全篇,又深化主旨。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借风雨交加的秋夜景象,控诉列强侵略,痛斥清廷昏暗,抒发孤独的家国忧思与对民众尚未觉醒的焦虑。

3. 分段赏析

首联,总写国家局势。自鸦片战争以降,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凌中国,整个国家在风雨飘摇中前行。自中日甲午战争后,国内未爆发大规模战事,恰似狂风骤雨般的战祸暂告一段落。颔联,叙写帝俄侵占东北。正当国家推行变法维新,时局如鸡鸣破晓般渐露转机之时,不料帝国主义发动八国联军之役,更令人震愤的是,帝俄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颈联,状写国势危殆。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诗人慨叹“阴霾蔽日的岁月何其漫长”。即便夜空有星月微光,却也只是残损之月、稀疏之星。清廷腐朽无能,国力衰微,战云密布,人民深陷苦难深渊。尾联,抒发诗人忧国恤民之情。诗人独立于斗室之中,面对苍茫夜色,心中感慨万千。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许多人仍沉睡未醒,究竟有几人能觉醒?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如潮涌般难以自抑。

4. 作品点评

此诗描绘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径,揭露了清王朝政治的黑暗与腐朽,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在国家忧患之时,诗人忧心忡忡,深夜辗转难眠,诗中借助自然景象的刻画与环境氛围的营造,触景生情。篇末呼应诗题,既对全诗内容作出总结,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每联写夜起之景象,但句句关乎忧国之情,意境集中而又比较含蓄。

不详湘潭师范学院副教授彭建明《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下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徐灿《菩萨蛮·春闺》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天仙子·渌水亭秋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