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听夜雨":刚刚听到窗外的雨声,
"便觉秋如许":就已感觉到浓烈的秋意袭来。
"绕砌蛩螿人不语":是那蟋蟀的悲鸣声,
# 蛩螿:蛩:蟋蟀。螿:蝉。此处指蟋蟀。
"有梦转愁无据":让人在梦里产生无限哀怨的吗。
# 无据:词中常用的词组,含不足凭、不可靠之意。
"乱山千叠横江":眼前乱山一片横陈江上,
"忆君游倦何方":你如今又漂泊在哪里呢。
# 游倦:即倦游,指仕宦不如意而漂泊潦倒。
"知否小窗红烛":你是否知晓,有人在小窗红烛之下。
"照人此夜凄凉":因为思念你而备感凄凉。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以怀友为题材,上片描绘秋夜之景,夜雨突至,让人顿觉秋意浓厚,台阶旁蟋蟀低鸣,人却沉默不语,有梦反而增添了无端的忧愁。下片由景及人,想到友人在乱山重叠、横江阻隔之处游历,不知疲倦地行至何方,最后以小窗红烛照人凄凉作结,表达了词人在秋夜对友人梁汾深深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绕砌蛩螀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借秋夜的雨声、台阶旁蟋蟀的叫声等秋景,营造出一种寂静、凄凉的氛围,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忧愁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具感染力。反问:“知否小窗红烛。”一句使用了反问,纳兰问友人是否知道自己的思念。这一问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地更具冲击力,更能引发读者的共情。虚实结合:词的上片描绘的秋夜、夜雨、蟋蟀鸣叫以及词人自身的状态均是眼前实景,过片由实景引发对友人的思念,想象友人在外漂泊,面对乱山横江,疲惫不堪却不知身在何处,这属于虚写。通过实景与虚景相互交织,拓宽了词的意境,使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清平乐·忆梁汾》是一首秋夜念友之作,全篇亦情亦景,交织浑融。上片开篇点题,听到夜雨,便立刻感受到浓浓的秋意。一个“便”字,生动地表现出秋意随着夜雨突然袭来,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这浓浓的秋意,不仅是环境的寒凉,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凄凉。没有了知己在身边,那份孤独与寂寞如同冷风般袭来,让人倍感凉意。“绕砌蛩螀人不语”在这寒凉的情境中,台阶周围蟋蟀的叫声格外清晰,在这夜色下更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怨。“有梦转愁无据”写自己有梦,却因梦而增添了无端的忧愁,不知为何忧愁,这种忧愁更显深沉,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在秋夜中的烦闷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愁。下片词人的思绪从秋夜之景转向对友人的牵挂,想象友人在乱山重叠、江水横隔的远方游历,不知疲倦地行至何处,体现出对友人行踪的关切和深深的思念。“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回到自身,反问友人是否知道此时自己在小窗前,红烛映照下的凄凉,将自己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出内心的痛苦。友人远在他方自然是无法感受到纳兰千里外的思念的,但此疑问可以看出纳兰的纯真心性,他也只是一个渴望友谊与关爱的人罢了。
4. 作品点评
《清平乐·忆梁汾》以秋夜怀友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顾梁汾深切的怀念和深挚的友情。全篇亦情亦景,交织浑融,上片以实笔引出对故人的想念,下片虚写点到“忆君”的主题。全词语言清丽,而意境幽远,虽非纳兰代表作,却也是一首“念友”好词。
# 这是一首秋夜念友之作,抒发了作者对顾梁汾深切的怀念和深挚的友情。全篇亦情亦景,交织浑融。上片从窗外写起,以实笔出之,由“夜雨”和“蛩螀”有声而“人不语”的秋声秋意中,引来了对故人的怀念。过片虚写,谓由于江山阻隔而与梁汾不得想见,遂点到“忆君”之题旨。最后又以“小窗红烛”之眼前景收束,更加突出了“此夜凄凉”的氛围和心境。
现代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上一篇:清·际智《咏新竹》
下一篇:清·谭嗣同《兰州庄严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