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shī
èr
shí
shǒu
xuǎn

朝代:清作者:袁枚浏览量:3
fèng
lǐng
gāo
dēng
yǎn
tái
pái
shí
shàng
fēng
lái
qián
wáng
yīng
kāng
wáng
ruò
yàng
jiāng
shān
liǎng
yàng
cái

译文

演武台在高高的凤凰岭之上,排衙石上大风呼呼地吹来。钱王是那么英武康王又太软弱,同样的江山却有着不一样的治理才能。

逐句剖析

"凤岭高登演武台":演武台在高高的凤凰岭之上,

# 凤岭:即凤凰山。五代时吴越国和南宋王朝都曾在此建宫苑。

"排衙石上大风来":排衙石上大风呼呼地吹来。

# 排衙石:在凤凰山顶。

"钱王英武康王弱":钱王是那么英武康王又太软弱,

# 康王:即赵高宗赵构。,钱王:指吴越国王钱镠。

"一样江山两样才":同样的江山却有着不一样的治理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湖上杂诗二十一首(其十三)》出自清代诗人袁枚之手,是一首别具匠心的咏史诗。不同于一般咏史诗聚焦一人一事,此诗同时吟咏两位曾于杭州建都的历史人物——吴越王钱镠与南宋康王赵构。二者虽同择杭州为都,行事与历史影响却截然不同。袁枚巧妙以“湖上”为叙事纽带,将二人置于同一维度展开对比。诗中,袁枚借助两组鲜明意象展现钱镠的英武气概:其一为至今仍矗立在凤岭之上的演武台,其二是气势非凡的排衙石。历经六七百年岁月冲刷,这些无声的历史遗迹,仍能让后人遥想钱王当年演武治军、称霸一方的王者风范,其功绩与威名亦由此名垂千古。反观赵构,时光流转数百年后,他的遗物早已消散殆尽,在历史长河中难觅其施政功绩的踪影。袁枚以一个“弱”字精准概括赵构,更以“一样江山两样才”的犀利评价,辛辣讽刺其治国无方,将两位君主天差地别的治国才能与历史作为,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袁枚游览杭州时创作此诗。诗中聚焦于两位曾以杭州为都城的历史人物——五代时期的吴越王钱镠与宋高宗赵构,通过对二者的描绘,鲜明展现出不同君主间悬殊的治国才能与历史功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清代袁枚创作的七言绝句,属于怀古诗题材。描绘了诗人登上凤岭的演武台,大风从排衙石上吹来的景象。由眼前景引发对历史的回忆,提及钱王钱镠英武,曾在此地开创吴越国繁荣局面;而康王赵构懦弱,偏安一隅。表达了诗人对钱王英武才能的赞赏,对康王懦弱的批判,以及对在同样江山下因统治者才能差异而导致不同历史走向的感慨与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钱王英武康王弱,一样江山两样才”,将钱王的英武与康王的懦弱进行鲜明对比,突出两位历史人物才能的差异,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思考。借景抒情:“凤岭高登演武台,排衙石上大风来”,作者通过描写登上凤岭演武台,在排衙石处感受到大风,营造出一种怀古的氛围,为后文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做铺垫,借眼前之景抒发内心对历史的感怀。联想:“凤岭高登演武台,排衙石上大风来”,诗人袁枚登上凤岭演武台,目睹排衙石,此时狂风呼啸而过。这风声,绝非简单的自然声响,它似有魔力,瞬间打开了历史的大门。读者的思绪,不由自主地被其牵引,仿若穿越时空,回到往昔那金戈铁马的岁月。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汉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二者同样气势磅礴,一个是在风云变幻之际呼唤天下英才共创霸业,一个则借大风劲吹,营造出往昔杭州君主在此指点江山、操练兵马的宏大场景。用典:“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分别指岳飞和于谦。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于谦是明朝名臣,曾指挥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他们都曾为国家和民族建立卓越功勋,后都含冤而死,葬于西湖边。这里通过引用两位历史人物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表达出西湖因岳飞和于谦的存在而更具历史厚重感和人文价值。

3. 分段赏析

“凤岭高登演武台,排衙石上大风来”两句,诗人以雄浑笔触描绘登览之景。“凤岭高登”因格律需要倒置语序,实则是诗人奋力登上凤岭之巅的演武台——这片曾见证吴越王钱镠操演兵马的历史之地。伫立排衙石畔,狂风呼啸而至,“大风”二字巧妙呼应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诗句,瞬间勾起历史的沧桑感。遥想当年,钱镠于唐末乱世崛起,以演武台为根基,纵横捭阖,成就一方霸业,尽显英雄本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宋康王赵构,其偏安一隅、屈膝事仇,与钱镠的雄才大略判若云泥。诗人由此发出“钱王英武康王弱,一样江山两样才”的深沉慨叹。此处称“康王”而非“高宗”,暗藏深意——在作者看来,赵构未能统御全国,其统治范围与影响力不过与当年的吴越国相当,难言正统。诗句中,两个“王”字的工整对仗,与下句两个“样”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对比效果,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与节奏感。若将诗句改为“钱王英武高宗弱,一样江山两种才”,虽表意相近,但原句借用字重复形成的回环韵味与讽刺意味大打折扣,足见袁枚在修辞炼字上的精妙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陈维崧《沁园春·十万琼枝》

下一篇:清·屈大均《鲁连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