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霜拥絮频惊起":霜气卷着雪花阵阵飞起,
# 絮:飞絮。,严霜:严寒的霜气。霜起而使百草衰萎,故称。
"扑面霜空":扑面而来的是冬日寒冷的空气。
"斜汉朦胧":天空的银河迷蒙昏惑、模糊不清,
# 斜汉:即天河、银河。南朝宋谢庄《月赋》:“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
"冷逼毡帷火不红":寒气袭来,连帐篷中的炉火都不再暖和。
# 毡帷:毡做的毛毯。
"香篝翠被浑闲事":那时在温暖的家中,守着暖炉,怀拥翠被,温暖舒适,心无烦扰,
# 香篝:熏笼。古代室内焚香所用之器。陆游《五月十一日睡起》:“茶碗嫩汤初得乳,香篝微火未成灰。”
"回首西风":而今我回首望西风。
"何处疏钟":那里传来了稀疏的钟声,
# 疏钟:稀疏的钟声。
"一穟灯花似梦中":一穗灯花摇曳,仿佛在梦中一般,让我感到有些迷离恍惚。
# 穟:谷物等结的穗,这里指灯花。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词作。全词景情交融,以细腻笔触展现出边塞生活的孤寂与惆怅。
2. 写作手法
联想:“何处疏钟”以远处稀疏的钟声为触发点,将思绪从联想中的温暖场景拉回现实。钟声在寒夜中显得空茫缥缈,与帐中“一穟灯花”的微弱光影交织,使词人产生“似梦中”的恍惚感,仿佛现实与回忆的边界在朦胧中消融。
3. 分段赏析
上片纯用景语,字字含霜。“严霜拥絮频惊起”,一个“频”字,将词人于凛冽寒夜中裹被蜷缩,却仍数度被冻醒的苦楚刻画得入木三分。“絮”字既似纷飞雪花,又暗指棉被,结合“惊起”,后者解读更显贴切。屋内寒意彻骨,屋外亦是一派肃杀,寒雾弥漫天际,银河隐入朦胧,即便身处毡帐,熊熊炉火也难敌寒气侵逼,愈发衬出环境的恶劣与词人内心的凄苦。下片笔锋陡然一转,从实入虚,展开虚实相生的心理刻画。“香篝翠被浑闲事”,词人以想象勾勒出温暖家中围炉拥被的温馨场景,这不仅是对身体温暖的渴求,更是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香篝”焚香袅袅,“翠被”柔软鲜丽,如此美好的生活图景,在“回首西风”的现实冲击下,瞬间化为泡影,只余虚幻与怅惘。远处稀疏钟声悠悠传来,帐内“一穟灯花”朦胧摇曳,在光影交错间,词人仿若置身梦境,不知身在何方,满心孤凄无处排遣,唯有将万千愁绪倾注于笔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将塞外羁旅的孤寂、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尽数融入这短短数句之中,尽显婉约词风的深邃与韵味。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精妙笔触勾勒塞外苦寒之境,孤寂氛围萦绕其间。霜气裹挟雪花翻卷飞舞,寒冽天穹迎面压来,情景浑然交融。词人遣词凝练工巧,字里行间流淌的萧瑟意绪,令人读之徒生哀婉喟叹。
#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清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一篇:清·康有为《过虎门》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临江仙·孤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