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mén

朝代:清作者:康有为浏览量:3
yuè
hǎi
chóng
guān
èr
dūn
wàn
lóng
hōng
dòu
shì
cún
zhì
jīn
lěi
cán
shí
bái
làng
shān
guò
mén

译文

大虎山和小虎山威严地盘踞在广东沿海的虎门关隘两侧,当年军民齐心协力、激烈抗英的壮举,如今已无处寻觅。昔日的炮台遗址只剩下一些残垣,白色的浪花汹涌澎湃,奔腾着涌过虎门。

逐句剖析

"粤海重关二虎尊":大虎山和小虎山威严地盘踞在广东沿海的虎门关隘两侧,

# 二虎尊:是说大小虎山威风凛凛地蹲在那里监视着海面。二虎:指大、小虎山,在珠江出海咽喉的穿鼻洋。尊,同“蹲”。,重关: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关天培在虎门一带设置三道防线,所以称重关。,粤海:指虎门一带的海面。粤,广东省的别称。

"万龙轰斗事何存":当年军民齐心协力、激烈抗英的壮举,如今已无处寻觅。

# 万龙轰斗:指林则徐指挥虎门炮台与侵略军展开激烈的炮战。

"至今遗垒余残石":昔日的炮台遗址只剩下一些残垣,

# 遗垒:留存下来的堡垒。

"白浪如山过虎门":白色的浪花汹涌澎湃,奔腾着涌过虎门。

# 虎门:在广东珠江出海咽喉的穿鼻洋,东西有大、小虎山相对如门,所以称虎门,是海防要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虎门》是清代诗人康有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乘船经过虎门时,见到炮台堡垒已被拆除,由此联想到当年清政府实行卖国投降政策、断送国家主权的历史,心中感慨万千。全诗篇幅短小,用词平实,未使用激烈昂扬的表述,却在字里行间深刻传递出深沉的愤恨与痛惜之情。诗的前两句分别以“虎”和“龙”为喻,客观描绘虎门要塞地势的雄伟险要,再现了虎门激战的宏大场面与爱国将士的英勇风貌。其中,“龙”的比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龙”图案也用于当时的国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清末民国初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今属佛山)人。清光绪进士,1888年首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法。1895年联合举人“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1898年促成“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参与张勋复辟。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袖,与梁启超并称为“康梁”。其思想强调“变”为“物之理”,主张君主立宪,推崇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糅合《公羊》“三世”说与《礼运》“大同”思想,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他的文学创作,服务于其政治要求。其诗风格雄肆,反映世界新事物,饱含爱国精神,为“诗界革命”派代表。他工散文,议论记叙,浩荡开阖。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辑有《康有为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过虎门》是康有为所写。1887年(光绪十三年)秋,康有为秋游香港,归途中路过虎门,目睹如山白浪冲刷着鸦片战争时期的废垒残石,此情此景勾起他深深的感慨,从而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歌描绘了虎门险峻的地理形势与鸦片战争后炮台的残败景象,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出诗人对清政府腐败卖国行为的谴责,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担忧。

2. 写作手法

比喻:“粤海重关二虎尊”以“二虎”喻指大虎山与小虎山,生动呈现两山如猛虎雄踞珠江口的险要地势。“万龙轰斗事何存”中,“万龙轰斗”将鸦片战争时期爱国将士与英军的战斗比作群龙相搏,形象展现战斗的壮烈,生动地赞颂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对比:诗中以“万龙轰斗”追忆虎门抗战的英勇场景,与“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所描绘的炮台残垣、白浪空流的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揭示清政府腐败导致国防废弛、山河破碎的现实。情景交融:“粤海重关二虎尊”一句中,“重关”凸显虎门三重防御工事的险峻,“二虎”喻指两山对峙之态。“尊”字既状写山体巍峨,又暗含诗人对于御敌制胜的坚定信念,将地理形势与主观期许自然融合,情景相生,含义隽永。反问:“万龙轰斗事何存”一句中,“事何存”的反问直指清政府腐败与卖国投降政策,谴责其致使抗争失败,抒发出忧时伤世的愤慨心情。

3. 分段赏析

“粤海重关二虎尊”由远及近展现虎门地理特征。“重关”凸显其层层设防的军事地理特征,大虎山与小虎山如天然屏障扼守珠江口。“尊”字赋予两山威严庄重之感,既描绘出其雄伟地貌,也暗合此地作为重要防御据点的战略意义,将客观地理形势与潜在军事价值融合。“万龙轰斗事何存”一句中,“万龙轰斗”以凝练笔触回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守军与英军的激烈战斗,形象展现爱国将士的英勇抗争。“事何存”的诘问,直指历史现实:尽管虎门地势险要、将士奋战,却因清政府的腐败与妥协,不仅未能阻挡侵略,连抗争的成果也荡然无存,深刻揭示出政权腐朽对国防的破坏。“至今遗垒余残石”一句聚焦当下,以直白的语言描绘虎门炮台遗址现状。历经战火的炮台仅存残垣断壁,石块散落,曾经坚固的防御工事沦为历史遗迹。这一客观景象的呈现,无声控诉着清政府丧权辱国行径对国防设施的破坏,暗含对历史悲剧的沉痛反思。尾句“白浪如山过虎门”以自然景观收束,汹涌的白浪拍打着虎门,既展现出此地自然环境的雄浑壮阔,也与残破的炮台形成鲜明对比。海浪的永恒奔涌与历史遗迹的衰败形成时空交错,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历史教训的喟叹,融入这苍凉的自然图景之中,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过虎门》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深刻内涵。全诗四句,三句写景,一句言事,通过战前与战后景象的强烈对比,如虎虎生气与残败不堪的反差,借移情于景的方式,将诗人对战与降截然不同的态度及心情蕴含其中。虽无直接抒情之句,思想感情却在景象描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尽显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此诗语言简洁,以景传情,在借景抒情类诗作中别具一格,展现出康有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的结句,写到将尽未尽的时候,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个画面,给人回味。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是比较好地继承了古代诗歌的艺术,仍不失为警策之句。

现代湖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王自成《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沈德潜《过真州》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采桑子·严霜拥絮频惊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