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shēng
wèi
sān
shí
yōu
chóu
bàn
xīn
shì
luò
huā
chūn
fēng
chuī
duàn
xíng
dāng
shì
yuǎn
dào
zuò
shū
hàn
màn
hán
shí
qīng
cǎo
duō
yān
míng
míng
shān
táo
hóng
yīn
suí
piāo
líng
yuàn
cān
hóng
cǎo
zuì
xǐng

译文

我活在世上还不到三十岁,忧愁却占据了半生。心里的事如同落花,被春风吹得已经消逝。即将要去远方,所作的计划却渺茫无着。寒食节时青草生长得很茂盛,傍晚时分烟雾昏沉。山桃经过一夜的雨打,瓣如同垫子、帘子一样随风飘落。希望能服食玉红草,大醉一场不再醒来。

逐句剖析

"予生未三十":我活在世上还不到三十岁,

"忧愁居其半":忧愁却占据了半生。

"心事如落花":心里的事如同落花,

"春风吹已断":被春风吹得已经消逝。

"行当适远道":即将要去远方,

"作记殊汗漫":所作的计划却渺茫无着。

"寒食青草多":寒食节时青草生长得很茂盛,

"薄暮烟冥冥":傍晚时分烟雾昏沉。

"山桃一夜红":山桃经过一夜的雨打,

"茵箔随飘零":瓣如同垫子、帘子一样随风飘落。

"愿餐玉红草":希望能服食玉红草,

"一醉不复醒":大醉一场不再醒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拟古四十首(其十三)》为清代纳兰性德所作的五言古诗。此诗以行旅感怀为主题,诗人未及而立之年却忧愁满怀,将心事喻为落花,面对远行计划渺茫,借寒食节青草、薄暮烟、山桃飘零之景,抒发内心无奈与对人生的感怀。开篇直陈忧愁,奠定基调;中间叙述远行计划与描绘寒食景色,强化迷茫;结尾借山桃飘零与愿醉不醒,表逃避现实之意。纳兰性德以自然沉郁之笔,细腻展现出年轻人面对人生困境的复杂心境,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无奈与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诗人开篇直言年纪未到三十,忧愁已占据半生,又将心事比作落花被春风吹断,直接且生动地表达出内心深深的忧愁,奠定全诗基调。中间四句:“行当适远道,作计殊汗漫。寒食青草多,薄暮烟冥冥。”写诗人即将踏上远行之路,然而计划却渺茫无着。寒食节时青草茂盛,傍晚烟雾昏沉,借景渲染出迷茫、无助的氛围,强化忧愁之感。后四句:“山桃一夜雨,茵箔随飘零。愿餐玉红草,一醉不复醒。”山桃经一夜雨打,花瓣如茵箔般飘零,进一步营造凄清之景。最后诗人愿食玉红草一醉不醒,以夸张之语表达对现实忧愁的逃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梦中作四绝句(之二)》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昭君怨·暮雨丝丝吹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