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生未三十":我活在世上还不到三十岁,
"忧愁居其半":忧愁却占据了半生。
"心事如落花":心里的事如同落花,
"春风吹已断":被春风吹得已经消逝。
"行当适远道":即将要去远方,
"作记殊汗漫":所作的计划却渺茫无着。
"寒食青草多":寒食节时青草生长得很茂盛,
"薄暮烟冥冥":傍晚时分烟雾昏沉。
"山桃一夜红":山桃经过一夜的雨打,
"茵箔随飘零":瓣如同垫子、帘子一样随风飘落。
"愿餐玉红草":希望能服食玉红草,
"一醉不复醒":大醉一场不再醒来。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诗人开篇直言年纪未到三十,忧愁已占据半生,又将心事比作落花被春风吹断,直接且生动地表达出内心深深的忧愁,奠定全诗基调。中间四句:“行当适远道,作计殊汗漫。寒食青草多,薄暮烟冥冥。”写诗人即将踏上远行之路,然而计划却渺茫无着。寒食节时青草茂盛,傍晚烟雾昏沉,借景渲染出迷茫、无助的氛围,强化忧愁之感。后四句:“山桃一夜雨,茵箔随飘零。愿餐玉红草,一醉不复醒。”山桃经一夜雨打,花瓣如茵箔般飘零,进一步营造凄清之景。最后诗人愿食玉红草一醉不醒,以夸张之语表达对现实忧愁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