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华发两飘萧":黄金与花白的头发,都在岁月中飘摇消歇,
"六九童心尚未消":虽已年近花甲,可我心中的童心还没有泯灭。
# 六九童心:六岁至九岁时的童心。
"叱起海红帘底月":我仿佛大声呼喊,唤起那海红色帘幕下的月亮,
# 海红:一种橘子的颜色,橘红色。,叱:呼喊。
"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周厢房外的花影,比潮水还要汹涌蓬勃。
# 四厢:厢房的四周。
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龚自珍与魏源并称为“龚魏”。其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龚自珍的诗歌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代表作品有《尊隐》《明良论》《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著有《定盦文集》,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梦抒情的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在梦境中,以“黄金华发两飘萧”呈现自身韶华流逝、壮志难酬的境遇,通过奇幻想象,展现出以意志催动星月、让花影蓬勃似潮的超逸画面,借梦境传递对精神自由的渴求,以及期望打破沉闷、唤起蓬勃生命力与社会变革的炽热情怀。
2. 分段赏析
“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境遇与心境的刻画:从语言角度看,“黄金华发两飘萧”短短七字,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的形象与境遇。“黄金”象征着美好的青春年华,“华发”则代表着白发,二者形成鲜明对比,“飘萧”一词又增添了一种飘零、萧索之感,形象地写出诗人韶华已逝、壮志未酬的落寞。在龚自珍所处的时代,他虽才华横溢,却仅任内阁中书这样的闲职,俸禄微薄,且因性格豪迈、才高而遭时人忌讳,生活困窘。此句正是对他这种现实境遇的高度概括。“六九童心尚未消”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诗人的心境。古人以“六九五十四”代指年龄,此时诗人年近四十,尽管历经岁月沧桑和人生挫折,却依然保有“童心”。这里的“童心”并非单纯的幼稚天真,而是指向真、善、美,是一种率真、自由、无所顾忌的心境,同时也是耿介不阿、傲世愤世之心。这种童心在充满庸俗、虚伪与罪恶的世俗中显得格格不入,却也体现出诗人坚守自我、不变初衷的执着。在内容主题上,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无奈,又有对内心纯真与自由的坚守和珍视。尽管身处困境,遭受世俗的误解与排挤,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矛盾又统一的情感,深化了诗歌对自由、纯真的主题表达,也让读者看到诗人在困境中不屈的灵魂。“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从表达技巧来看,“叱起海红帘底月”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叱起”一词,赋予诗人一种强大的力量,仿佛他能凭借自己的意志命令月亮升起。“海红帘底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氛围,月亮似乎隐藏在红色的帘幕之后,等待诗人的召唤。这种想象突破了现实的束缚,展现出诗人渴望突破常规、实现精神自由的强烈愿望。“四厢花影怒于潮”则进一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花影比作潮水,且强调其气势“怒于潮”,生动地塑造出花影充满生命力和力量的形象。物影本无生命,但在诗人充满“童心”的视角下,花影变得鲜活、阳刚,充满了蓬勃的生气和强大的力量,表现出一种自由奔放的生命力。在情感主旨上,这两句诗将诗人内心的冲动与渴望推向高潮。诗人通过“叱起”月亮,展现出自己冲决一切障碍的决心和勇气,而“花影怒于潮”则象征着诗人所期望的理想世界,那里充满了光明、美好和自由的力量。诗人渴望唤出这样一个外部世界,实现社会人生的大变革,从“万马齐喑”的沉闷现实走向风雷滚滚的崭新局面。这不仅是诗人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更是对整个社会变革与进步的期盼,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上一篇:清·乾隆《观采茶作歌》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拟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