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雨丝丝吹湿":傍晚细细雨丝还是将站立在风雨之中的词人打湿了,
"倦柳愁荷风急":看着路边的柳树疲倦的舞动,池塘里的荷花也略显疲惫。
# 倦柳愁荷:此谓秋色已浓。
"瘦骨不禁秋":这些景色让我联想到了瘦骨嶙峋的自己,
# 不禁:不能经受。
"总成愁":顿生烦恼。
"别有心情怎说":别有心情,不光是因为秋风秋雨,
"未是诉愁时节":还不到诉说愁绪的季节,不说也罢。
"谯鼓已三更":谯鼓已经打了三下,
# 谯鼓:古代谯楼(城门之上的了望楼)上的更鼓。
"梦须成":但愿有美梦一场。
# 须:即“应”。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描绘了暮雨、急风、倦柳、愁荷等凄清秋景,营造了孤寂愁苦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表妹深切的相思之情以及因无法相守而产生的无奈与怅惘。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上阕以暮雨、急风、倦柳、愁荷等萧瑟秋景起笔,将“倦”“愁”的主观情绪投射于景物,再由“瘦骨不禁秋”转入人,使秋景成为愁绪的源头,景与情交织相生。下阕直抒“别有心情怎说”的隐忍,而“谯鼓三更”的深夜之景,既标志时间,更衬出孤寂,深夜的静谧与鼓声,放大了无法诉愁的压抑,末句“梦须成”的渴望,在凄清背景中更显悲凉。全词以“愁”为核心,景是情的载体,情因景而深化,形成景与情的交融。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景起兴,字字含愁。“暮雨丝丝吹湿”,开篇便勾勒出一幅凄清的雨夜图景。“丝丝”写出雨的细密缠绵,“吹湿”则点出秋风裹挟雨水的凉意,既写实又暗合心境的潮湿。紧接着“倦柳愁荷风急”,以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人的情态:柳树倦怠无力,荷花含愁带怨,而“风急”添萧瑟,将秋日的凄苦氛围推向浓处。这里的“倦”“愁”,实则是词人内心情绪的外化,王国维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此得到鲜明体现。“瘦骨不禁秋,总成愁”,由景入情,直抒胸臆。“瘦骨”既可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暗含相思成疾的憔悴,也暗合秋日万物凋零之态;“不禁秋”则点出身心对秋寒的难以承受,最终落脚于“总成愁”。一个“总”字,将前文景物中蕴含的愁绪尽数收揽,又顺势引出满心的愁苦,与上句的“愁荷”呼应,形成回环,让愁情愈发浓重。下片转写情思,层层递进,愈显深沉。“别有心情怎说”,以问句起笔,将内心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托出。这份“心情”,既有对表妹的刻骨相思,或许也夹杂着对命运的无奈,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足见愁绪之深、之幽。“未是诉愁时节”,看似自我宽慰,实则更添愁绪。明明愁肠百结,却偏说“未是诉愁时节”,这种矛盾的表述,将词人想倾诉却无处倾诉、想排遣却难以排遣的无奈与孤寂暴露无遗。正如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所言,这份愁因离别而生,因思念而浓,即便强行压抑,也早已深入骨髓。“谯鼓已三更”,以景衬情,将愁绪推向新的高度。“谯鼓”即更鼓,“三更”点明夜已深沉,词人却辗转未眠,可见愁思之烈。更鼓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格外清晰,每一声都似敲在心上,让孤独的愁绪在夜色中愈发绵长。“梦须成”三字作结,言简意丰。在漫漫长夜与无尽愁思中,词人只能寄希望于梦境,唯有在梦中,或许才能与思念之人相见。这三个字带着一丝卑微的期盼,一丝无奈的慰藉,却不点破梦中所求为何,留白之处既含儿女情长,又隐约透出对家国的牵挂,让全词的意蕴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中绵延,引人回味。
# 情和景,都交代的十分清楚。但不知这位贵公子,究竟愁些什么,有何梦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施议《纳兰性德集》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拟古》
下一篇:清·秋瑾《九日感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