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曲曲树重重":水流弯弯曲曲,树木层层叠叠,
"树里春山一两峰":树林中有一两座春天的山峰。
"茅屋深藏人不见":茅屋深深隐藏,看不见人,
"数声鸡犬夕阳中":传来几声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夕阳之中。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1. 分段赏析
“水流曲曲树重重”:“曲曲”和“重重”两个叠词,生动地描绘出水流的蜿蜒曲折和树木的繁茂。一个“流”字,赋予了水动态美,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水在山间潺潺流淌的景象;而“树重重”则给人一种树木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幽深的氛围。“树里春山一两峰”:此句承接上句,在树木的掩映中,露出了一两座春天的山峰。“春山”点明了季节,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一两峰”则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山峰的稀疏和秀丽,使画面更具层次感。“茅屋深藏人不见”:诗人将视角从山水转向人文景观,一座茅屋深深隐藏在山林之中,不见其人。“深藏”二字,既写出了茅屋的隐蔽,也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让人不禁对屋中之人产生好奇。“数声鸡犬夕阳中”:最后一句,以声衬静,在夕阳的余晖中,传来几声鸡鸣狗叫的声音。这一细节描写,不仅打破了画面的寂静,更增添了乡村生活的烟火气,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上一篇:清·朱彝尊《晓入郡城》
下一篇:清·袁枚《到石梁观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