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o
shí
liáng
guān

朝代:清作者:袁枚浏览量:3
tiān
fēng
cháng
piāo
rén
shēng
jiàn
xiǎo
tān
shēng
jiāo
zhī
shì
tiān
tāi
shí
qiáo
lóng
kuà
shān
zhī
āo
gāo
sǒng
bèi
héng
shēn
yāo
xià
qiàn
kōng
zǒu
tāo
tāo
shuǐ
lái
cóng
huá
dǐng
yáo
fēn
wéi
zuǒ
yòu
liǎng
tiáo
dào
shōu
shù
qún
liú
jiāo
dié
liù
dié
shì
gāo
luò
qiān
zhàng
shēng
háo
kuáng
jiāo
fēi
léi
fēi
diàn
fēi
shēng
páo
yín
fēi
luò
qīng
sōng
shāo
chē
bái
yún
zhōng
pǎo
shì
xià
shí
náo
huí
lán
měng
tiào
péng
péng
léi
mén
qiāo
shuǐ
jūn
xiàng
gāo
lán
áo
sān
qiān
liàn
huī
yín
dāo
chuān
dòng
yáo
wěi
zāi
tóng
diàn
殿
zào
qián
cháo
bǎi
luó
hàn
xiāng
zhāo
běn
qián
táng
ér
nòng
cháo
dào
shǐ
使
rén
xiāo
xīn
huā
kāi
shén
chāo
gāo
zhěn
lóng
bèi
chí
kāo
shàng
shì
xià
shì
xíng
zhōu
zāo
nài
líng
líng
jiàn
páo
tiān
fēng
chuī
rén
láo
běi
gōng
suī
yǒng
táo
huǎng
zài
wén
sháo
wéi
miáo
zuò
shèng
qiān
zhāo
ān
jiāng
shēn
huà
áo
kàn
wàn
cháng
tāo
tāo

译文

天风呼呼吹得衣裳飘,人声渐小水滩声喧嚣。心知这是天台古石桥,恰似飞龙独跨在山凹。龙背高耸又横伸着腰,下面张开空口奔腾是怒涛。水从华顶峰来路途遥,一左一右飞瀑分两条。流到此处水流又相交,五叠六叠水势更加高。一落千丈瀑声像怒号,像旗像布又像是狂蛟。非雷非电又不像笙匏,就像银河飞落青松梢。又似白车白马在云中奔跑,水流急下却被石阻挠。猛然溅起就像往上跳,咚咚布鼓声向雷门敲。又如披甲的水军向着皋兰激战,三千精兵勇猛挥银刀。四面的崖壁都仿佛随着声响而动摇,前朝建造的铜殿真是雄伟啊。五百罗汉好像把手招,我本钱塘人儿惯弄潮。到此一观也觉意气消,心花怒放只觉精神高。我高枕在龙背上,抓住它的尾部,上看下看到处走一遭。无奈水淋如雨湿我袍,天风劲吹山上站不牢。北宫黝虽然勇敢,面对此景也会不敢直视,我恍惚间就像孔子在齐国聆听《韶》乐那般沉醉。没想到观赏瀑布的乐趣如此美妙,能坐上一刻,胜过千日时光。怎样能把自已变巨鳌,看它水流万古长滔滔!

逐句剖析

"天风肃肃衣裳飘":天风呼呼吹得衣裳飘,

# 肃肃:迅速的样子。,天风:高空的风。

"人声渐小滩声骄":人声渐小水滩声喧嚣。

# 滩声骄:指河滩的流水声大而喧闹。骄,厉害,喧闹。

"知是天台古石桥":心知这是天台古石桥,

"一龙独跨山之凹":恰似飞龙独跨在山凹。

# 一龙:指石梁。

"高耸脊背横伸腰":龙背高耸又横伸着腰,

"其下嵌空走怒涛":下面张开空口奔腾是怒涛。

# 走:奔流。,嵌空:张开空口。

"涛水来从华顶遥":水从华顶峰来路途遥,

# 遥:山顶。作“远处”讲也通。,华顶:华顶峰,是天台山最高的一座山峰。

"分为左右瀑两条":一左一右飞瀑分两条。

"到此收束群流交":流到此处水流又相交,

# 收束:汇合,汇流。,此:这里。代指石梁。

"五叠六叠势益高":五叠六叠水势更加高。

"一落千丈声怒号":一落千丈瀑声像怒号,

"如旗如布如狂蛟":像旗像布又像是狂蛟。

"非雷非电非笙匏":非雷非电又不像笙匏,

# 笙匏:即笙,古代所称八音之一。

"银河飞落青松梢":就像银河飞落青松梢。

"素车白马云中跑":又似白车白马在云中奔跑,

# 素车白马:写江涛声势浩大,如素车白马张着帷盖奔驰而来。

"势急欲下石阻挠":水流急下却被石阻挠。

"回澜怒立猛欲跳":猛然溅起就像往上跳,

"逢逢布鼓雷门敲":咚咚布鼓声向雷门敲。

# 布鼓雷门敲:《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越击此鼓,声闻洛阳。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原意讽刺不自量力,妄自炫耀。,逢逢:象声词,形容鼓声。

"水犀军向皋兰鏖":又如披甲的水军向着皋兰激战,

# 皋兰:在今甘肃兰州北,此处代指边境。,水犀军:《国语·越语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这里比喻装备精良的水军。

"三千组练挥银刀":三千精兵勇猛挥银刀。

# 组练:即组甲被练。古代兵车战士穿丝带缀成的铠甲,步兵穿麻布带缀成的铠甲,总指全副武装的军队。

"四川崖壁齐动摇":四面的崖壁都仿佛随着声响而动摇,

"伟哉铜殿造前朝":前朝建造的铜殿真是雄伟啊。

# 造前朝:“前朝造”的倒文。,铜殿:佛寺。

"五百罗汉如相招":五百罗汉好像把手招,

# 五百罗汉:佛祖释迦牟尼的五百个常随弟子,拥有佛教最高果位“罗汉”的尊号。

"我本钱唐儿弄潮":我本钱塘人儿惯弄潮。

# 儿弄潮:弄潮儿。为押韵而倒装。指篙师舵工之类水手。,钱唐: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

"到此使人意也消":到此一观也觉意气消,

"心花怒开神理超":心花怒放只觉精神高。

# 神理:意识,精神。

"高枕龙背持其尻":我高枕在龙背上,抓住它的尾部,

# 尻:臀部。

"上视下视行周遭":上看下看到处走一遭。

# 周遭:四周,周围。

"其奈泠泠雨溅袍":无奈水淋如雨湿我袍,

# 泠泠:清冷。

"天风吹人立不牢":天风劲吹山上站不牢。

"北宫虽勇目已逃":北宫黝虽然勇敢,面对此景也会不敢直视,

# 目已逃:目光已经逃避,即不敢在石桥上看瀑布。,北宫:古代有勇士,姓北宫,名黝。《孟子·公孙丑上》:“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这里是说,即使是像北宫黝那样的勇士,在此天风飞瀑面前也要骇异。

"恍如子在齐闻韶":我恍惚间就像孔子在齐国聆听《韶》乐那般沉醉。

# 子在齐闻韶:史载孔子在齐国听到演奏《韶》乐时,曾说:“尽美矣,又尽善也。”见《论语·八佾》。韶,舜时乐曲名。

"不图为乐如斯妙":没想到观赏瀑布的乐趣如此美妙,

# 妙:作者自注曰:“叶”。意思是“妙”字本仄声,这里为了协韵,读作平声。,不图:没想到。

"得坐一刻胜千朝":能坐上一刻,胜过千日时光。

"安得将身化巨鳌":怎样能把自已变巨鳌,

# 巨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

"看他万古长滔滔":看它水流万古长滔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到石梁观瀑布》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专为描摹石梁瀑布而作,既刻画了瀑布的磅礴气势、多姿形态与轰鸣声响,又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与雄放的笔力。全诗凭借丰富的想象、多样的比喻与大胆的夸张,自出机杼,不仅生动再现了石梁瀑布的奇景,更活灵活现地传达出诗人观瀑时的惊奇与赞叹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石梁瀑布属浙江天台山八景之一。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袁枚游历福建、浙江期间,创作了诸多歌咏天台山风光的诗歌与游记,此诗便是其中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诗。此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天台山石梁瀑布的所见所闻所感,细致刻画了石梁的形态与瀑布的磅礴气势、多样形态及轰鸣声响,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表达了诗人对石梁瀑布的惊奇、赞叹与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运用大量比喻描摹石梁与瀑布的形态气势。将石梁比作“一龙独跨山之凹”,以龙的“脊背”“伸腰”凸显其横跨山凹的雄健姿态;写瀑布则喻为“旗”“布”“狂蛟”,状其舒展、倾泻与狂舞之态;又以“素车白马云中跑”写其迅猛,用“水犀军”“三千组练挥银刀”喻其如千军万马激战,多角度展现瀑布的动态与力量,使抽象的景观变得具体可感。铺陈:诗人对石梁瀑布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铺陈描写。从瀑布的源流写起,“涛水来从华顶遥,分为左右瀑两条”,交代其源头与分流;再写水流汇聚后的态势,“五叠六叠势益高”;继而铺展瀑布的形态、声响与色泽,如“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电非笙匏”“银河飞落青松梢”等,从多维度层层展现瀑布的壮美,使石梁瀑布的形象丰满而立体。用典:“北宫虽勇目已逃”化用了《孟子·公孙丑上》中北宫黝养勇的典故。北宫黝为了培养勇气,皮肤被刺身体不动,眼睛被刺也不眨动。诗中以此典故,形容石梁瀑布气势磅礴,地动山摇,连北宫黝这样的勇士面对此景也会胆怯得移开目光,从侧面表现出瀑布的震撼力;“恍如子在齐闻韶”使用了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个月不知肉味的典故。这里将诗人观赏瀑布时的陶醉之情,类比为孔子沉溺于韶乐的状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石梁瀑布美景的痴迷与赞叹。夸张:通过夸大瀑布的声势与影响来增强表现力,如“一落千丈声怒号”极言瀑布落差之大、轰鸣之烈,“四山崖壁齐动摇”则夸大其震撼力,仿佛能让周围崖壁都随之晃动,以此凸显瀑布磅礴的气势与强大的冲击力。白描:用简洁直白的语言勾勒瀑布景象,不加过多修饰。如“涛水来从华顶遥,分为左右瀑两条”,直接点明瀑布的源头与分流情况;“一落千丈声怒号”则直白描绘瀑布的落差与声响,以朴素笔墨展现其基本面貌,言简意赅。

3. 分段赏析

创作《到石梁观瀑布》时,袁枚已年过花甲,可诗中依旧饱含着年轻时的激情,自始至终都倾注了饱满的笔墨与全身心的投入,为后人勾勒出一幅足以令人心潮激荡的奇景。从“天风肃肃衣裳飘”所带来的远景感受,到“人声渐小滩声骄”的逐步深入佳境,再到“天风吹人立不牢”的近距离体验,直至“安得将身化巨鳌,看他万古长滔滔”那种热切到甘愿以身相许的情感,袁枚将兴奋而高昂的精神贯穿于全诗,深深传递给每一位读者。从“我本钱塘儿弄潮”这三句诗中,我们能够想见作者平日里放达不羁的性格,以此作为衬托,石梁瀑布所具有的魅力便更添了几分震撼人心的力量。如同袁枚的其他写景诗作一般,这首诗对石梁瀑布也进行了极力的铺陈描绘,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法来描摹其形态、声响与色彩。“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将静止不动的山石比作传说中的龙,龙本身就是能让人充分展开想象的图腾动物,而像龙一样的石梁更是难以用言语精准描绘,只让人觉得在水气迷蒙的瀑布前,仿佛有一条腾云驾雾的飞龙。至于瀑布,作者笔下的它“势急欲下石阻挠,回澜怒立猛欲跳”,多么像一位性情急躁、脾气火爆的武士。“水犀军向皋兰鏖”“三千组练挥银刀”等诗句,则是将瀑布比作一支支身着白色战服、挥舞着银刀、冲锋陷阵的军队。诗人将瀑布的磅礴气势融入诗作之中,幻化出一种奇异非凡的境界。“非雷非电非笙匏”一句,还是用“雷”“笙匏”等名词来描摹声音,到了“逢逢布鼓雷门敲”一句,则直接用象声词入诗,生动地描摹出瀑布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响。前面的“三千组练”是在描绘瀑布的色彩,而“银河飞落青松梢”则更凸显出在青松的映衬下,瀑布那刺目的银白色;“素车白马云中跑”不仅一连使用了三个白色的物象,而且描绘出一派云水弥漫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瀑布急流狂泻的态势。作者抓住瀑布声音之响亮、色彩之鲜明、形态之狂放且多变的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塑造出瀑布的形象,声音、色彩、形态交错呈现,读者必须一同动用全部的感觉器官,才能完整接收诗中的信息,才能全面领略石梁瀑布的风貌。袁枚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能深入到景致之中,抒发个人的真切感受。尽管那些描绘景色的诗句无不带有他热情狂放的色彩,但他仍觉得不够,必须用更奔放不羁的语言,才能宣泄出内心如瀑布般奔涌的情感。“高枕龙背持其尻,上视下视行周遭”,在诗的开头,作者将石梁比作龙,这条龙横跨在怒涛之上,之后越是描写瀑布的汹涌澎湃,就越能衬托出龙的威严与力量,而在这里,作者竟然能够“高枕龙背”,缓缓地“上视下视”,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经过这两层的铺垫,作者的潇洒豪迈之情便不言而喻了。“北宫虽勇目已逃,恍如子在齐闻韶”这两句诗,最能体现袁枚观赏景色时的性格。《孟子・公孙丑》中记载,北宫为了培养自己的勇敢,经过锻炼,即使皮肤被刺,身体也不会动弹,就连眼睛被刺,也不会眨一下。联系前面作者所描绘的那一系列地动山摇、震撼人心,仿佛天地乾坤都将要被颠倒的景色,袁枚认为这样的景象足以让北宫这样一位古代勇士的典范也胆怯地移开目光。而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之后,三个月都尝不出肉的鲜美,这是人人都知晓的体现温文尔雅的故事,袁枚用孔子沉溺于尽善尽美的雅乐这一故事,来表现自己对瀑布的欣赏之情。但这两个典故,一个体现孔武有力,一个体现温良恭顺,极其不相称,而袁枚的审美情趣恰恰就体现在这种出奇新巧、以怪异来展现才华的地方。他的一生都在寻访奇景,抒发奇情,不喜欢模仿他人,追求新鲜的事物与灵感,只要性情所至,没有什么不能写入诗中,没有什么不能相互配合。面对瀑布这一壮丽的景色,他既有着被这般奇景与狂势所征服的惊讶,同时又因为自己的胸怀能够容纳如此博大雄浑的景象而感到骄傲,不禁连北宫都带有了几分讽刺的意味,也只有孔老夫子在齐国闻听韶乐的典故,才能表达出自己的陶醉之情。袁枚同样注重诗歌的语言、结构等形式,力求使自己的创作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在谋篇布局上,他以自己感情的起伏变化作为线索,先是听到声音,然后远远地看到形态,做好了到达瀑布跟前的思想准备;继而被瀑布的雄壮气势所震惊;接着生出一种战胜一切的自豪之情;最后则是对瀑布的无限赞叹。这期间描写瀑布,既有分写又有合写,将客观的描述与激动的咏叹相互结合,时而用“涛水来从华顶遥”“一落千丈声怒号”等白描的手法,时而又运用比喻、夸张的排比句,全凭自己的感情来驱动。袁枚的这首诗在句式上虽然全都是七字句,但在顿句上颇下功夫,在两句一顿之中,加入三句顿、一句顿,以此来调节诗的节奏。开篇两句之后,“知是”一句一顿,显得干脆有力,紧接着又接上“一龙独跨”三句和“涛水来从”一句,使景致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如旗如布”以下则全部是两句一顿,韵律铿锵有力,正像瀑布飞泻时的那种紧张态势,“我本钱塘”三句进行收束,回复到平缓舒展的调子,使得两句一顿所描绘的瀑布气势显得更为急迫、宏大。另外,这首诗句句都押韵,萧韵一以贯之,就像瀑布奔流不息一般,又体现出作者惊奇、赞叹的神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是一首非常出色的写景诗,它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各种角度,对石梁瀑布波澜壮阏的气势作了生动的描绘。……诗不仅描写细致,气势雄壮,而且结构完整。

不详浙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舸岷《袁枚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郑燮《竹枝词》

下一篇:清·苏曼殊《过若松町有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