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意何曾有一毫":得您恩遇未曾有些许报答,
# 一毫:比喻极小或很少。,微意:指自己报效恩师令狐楚之意。
"空携笔砚奉龙韬":只能空拿着笔砚接受您的虎略龙韬。
# 龙韬:古代兵法《六韬》之一,泛指兵法战略、军机大事。六韬指文韬、武韬、虎韬、豹韬、龙韬和犬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自从您传授了我为文的方法后,
# 传衣:谓传授师法或继承师业。佛教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衣钵相传,作为传授佛法的信证,六祖以后不再传。此指令狐楚秘授章奏之法。
"不羡王祥得佩刀":王祥得到佩刀也不能让我慕羡。
# 佩刀:佩在腰间的刀。古代男子服饰之一,佩之以示威武。,王祥:王祥是东汉末年琅邪临沂人,事继母朱夫人,以孝著称,隐居十年。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作者为感谢某人对自己的教导而作的七句绝句,诗中通过描述自己得到教导前后的心境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恩师令狐楚的深深感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满怀壮志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半夜传衣”运用了禅宗五祖弘忍半夜传衣钵给六祖慧能的典故,这里借指令狐楚对自己的悉心传授和教导,体现了这种教导的珍贵和重要性;“王祥得佩刀”则用了王祥得吕虔佩刀后家族显贵的典故,李商隐以“不羡”表明自己更看重令狐楚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而非如王祥那样因得佩刀而获得的世俗荣耀,通过典故深化了诗歌的内涵。对比:将自己“空携笔砚奉龙韬”未能有实际报效的情况,与“自蒙半夜传衣后”获得教导后的心境进行对比,突出了令狐楚教导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又将自己对令狐楚教导的珍视与对“王祥得佩刀”所代表的世俗荣耀的不羡慕进行对比,进一步衬托出自己对知识和恩情的看重。直抒胸臆:“微意何曾有一毫”直接表达了自己内心对未能回报令狐楚的惭愧之意,“不羡王祥得佩刀”则直白地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使情感表达真挚而强烈。
3. 分段赏析
《谢书》的前两句,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李商隐有幸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令狐楚不仅对他关爱有加,还亲自传授知识,助他成长。然而,诗人自觉惭愧,因为自己至今都未能对这份恩情做出哪怕一丝一毫的回报。当时,诗人担任巡官一职,同时也兼任文字方面的工作。由于令狐楚身处节镇之位,所以诗中便以“奉龙韬”来作比喻,巧妙地暗示了自己在其麾下做事的情景。这一句充分展现出诗人的谦逊态度,他坦诚地自我剖析,认为自己并无过人之处。令狐楚对李商隐而言,意义非凡,有着再造之恩。多年来,令狐楚在生活上对他关怀备至,在学业上资助他参加科举应试,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李商隐本就自恃文才,且略带傲气,但面对这位博学且地位崇高的恩师,他真诚地自称“空携笔砚奉龙韬”,这绝非表面的客套话,而是他内心深处对令狐楚的心悦诚服与敬重。诗的后两句,李商隐巧妙地运用了典故。他以五祖弘忍传衣钵给六祖慧能的故事,来类比自己得到令狐楚在章奏方面的真传,字里行间满是对恩师的深深感激之情。他觉得,这份珍贵的教导远比王祥获得吕虔的佩刀还要重要。诗的前半部分,诗人表现得极为谦逊,而后半部分却又流露出高自期许的自信,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在李商隐与令狐楚这对师徒之间,却实现了奇妙的统一。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前面的谦虚,是诗人站在对博学位高的恩师的感恩角度而言的,他深知自己受恩之重,难以回报。而后面的自信,则是他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展现出自己的抱负和决心。李商隐能够在短短四句诗中,将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不仅体现了他精巧的诗思,更源于他有幸遇到令狐楚这样的恩师,在其栽培下,内心的情感得以如此真实而深刻地表达。
4. 作品点评
《谢书》这首诗以其凝练的笔触,将作者对恩师的感恩戴德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宛如潺潺溪流,虽无声却饱含深情。作者借诗中意象与词句,巧妙勾勒出内心对恩师栽培的无尽感激。同时,诗中诸多细节与精妙表达,从旁彰显出诗人那意气风发、壮志满怀的心境,似有一股蓬勃之气呼之欲出。整首诗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深远悠长的韵味,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于无声处传递出浓厚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令人读罢回味无穷。
# 应酬中之至下者,起句尤不成语。
清纪昀《抄诗或问》
# 未至下劣至极,亦未至不成语,此等评语皆太过分。吾不知纪氏所作之诗,能胜过古人否?妄言不惭,真足齿冷耳。
近代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
上一篇:唐·欧阳衮《神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