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宫井剩堪悲":胭脂井(也就是景阳井)到现在只剩下让人悲叹的故事了,
"不尽龙鸾誓死期":明明之前皇帝和后妃在里面海誓山盟,要求同生共死的。
# 龙鸾:指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殡。
"肠断吴王宫外水":作为越国之功臣,吴国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却是被越王勾践沉尸在吴国宫殿外的河里,
# 吴王:谓春秋吴王夫差,其宫在苏州。
"浊泥犹得葬西施":那河中的污泥埋葬着美丽的西施。
# 浊泥犹得葬西施:关于西施结局,有沉江而死之说。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咏史诗。介绍了景阳宫井以及与之相关的南朝帝王与宠妃的故事,还有吴王夫差与西施的故事。描绘了帝王未能兑现生死相依誓言,西施葬于浊泥的场景。体现了历史的沉重与人生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变化的感怀以及对其中人物命运的喟叹。这是一首写怀古咏史的七言绝句,借景阳井及相关历史现象写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和人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通过对南朝帝王与宠妃、吴王夫差与西施等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借历史故事讽刺现实中人性的虚伪、无常以及命运的不可捉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比:将帝王与宠妃许下的誓死誓言和最终誓言落空进行对比,突出誓言的脆弱和历史的无奈;把西施本应有的美好与最终葬于浊泥的结局对比,体现命运的无常,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用典:“景阳宫井”这一典故,源自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躲入景阳宫井,后被隋军捕获的历史事件。诗人借此典故,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丰富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诗歌表达更为含蓄而深刻。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诗人开篇便直抒胸臆,表达对景阳宫井所承载历史事件的悲哀之情。“剩堪悲”强调这种悲哀的程度之深。“不尽龙鸾誓死期”则具体指出陈后主等人未能践行共死的誓言,批判他们在危难面前的怯懦,为全诗定下讽刺的基调。后两句:“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诗人笔锋一转,提及西施的结局。西施虽命运悲惨,但死后还能葬于吴王宫外水的浊泥之中,而陈后主等人却贪生怕死,丑态百出。这种对比,进一步讽刺了陈后主等人的昏庸,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历史变迁、人物命运无常的感怀,使诗歌的主题得到深化。
上一篇:唐·白居易《醉中对红叶》
下一篇:唐·武元衡《赠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