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春憔悴留春住":为了留住将逝的春天憔悴不已,
"那禁半霎催归雨":黄昏,雨来催归黄昏的时候。
# 半霎:极短的时间。
"深巷卖樱桃":深巷中卖着的樱桃,
"雨余红更娇":在雨后显得更加娇艳。
# 雨余:雨后。
"黄昏清泪阁":在黄昏时分,清澈的泪水含在眼眶中,
# 黄昏清泪阁:“黄昏”二句:出自宋范成大《八场坪闻猿》:“天寒林深山石恶,行人举头双泪阁。”阁:含着。
"忍便花飘泊":独自看着那落花飘飘。
"消得一声莺":忽闻一声清脆莺啼自东风中传来,
# 消得:禁受得。
"东风三月情":思绪又触摸到三月所留在心底的那一枚温暖的印记。
# 三月情:此处或谓暮春之伤情,或别有隐情,所指未详。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作品。描绘了词人在春天为留春而憔悴,却无奈被催归雨打破美好,目睹深巷樱桃雨后娇美,黄昏时因花飘泊而清泪含眶,借一声莺啼、东风三月之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忧愁、伤感以及对爱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2.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阕,纳兰性德以细腻笔触勾勒眼前实景,营造出一片凄凉意境。瞧那雨后樱桃愈发娇艳,东风中莺啼声声,看似生机盎然之景,却被词人巧妙用以烘托内心深处的伤感,以及对故人那绵延无尽的思念与眷恋。开篇首句便气势夺人,直接为全词奠定了留春不得、黯然神伤的情感基调。起首的这两句,和欧阳修《蝶恋花》中“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风雨交加,无情地驱赶着残春,让人心生无奈与落寞。下阕部分,情感脉络从怜惜悄然过渡为深切的伤怀。“黄昏清泪阁,忍便花飘泊”采用倒装手法,词人实难忍受春日花瓣纷纷飘零的凄美画面,以至于在黄昏时分,只能泪眼朦胧地默默凝视。恰在此时,一声清脆的莺啼顺着东风悠悠传来,瞬间勾起了词人对阳春三月的诸多情愫。末句“消得一声莺,东风三月情”,这里的“消得”本意为经受得住,可在此处却表达出无法承受之意,只因这一声莺啼,勾起了“东风三月情”。表面看来,这是在抒发惜春之情,但细细品味,此词似乎暗藏一段隐秘心事,词人名为留春,实则意在留人,无奈求而不得,这般无奈与怅惘,才是他心底最深的痛。
3. 作品点评
全词弥漫着词人对春光消逝的伤怀之感,延续了其词作中一以贯之的悲愁基调。词人凭借细腻笔触,精心雕琢出凄凉愁苦的意境,其间蕴含的深沉情感极易触动人心,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 残唐五代以来,多数词家认定‘词为艳科’,所作多涉闺情春怨,而此类作品又往往假托女子口吻,这可以说成了一种传统。容若这首《菩萨蛮》是伤春之词,细读词意,亦当是‘男子而作闺语’。而其‘消得一声莺,东风三月情’,‘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云云,写得绘声绘色,独树一帜,当然是楚楚动人。
现代现代中华书局的编辑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