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紫塞三千里":黄色的云覆盖着三千里的边塞,
# 紫塞:原指长城,此泛指边塞。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黄云:指边塞之云。
"女墙西畔啼乌起":女墙西边乌鸦啼叫着飞起。
# 女墙:城墙上呈凹凸状的短墙。出自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落日万山寒":落日下万座山峦透着寒意,
"萧萧猎马还":猎马萧萧作响着归来。
# 萧萧:马嘶声。
"笳声听不得":笳声让人听不下去,
# 笳:胡笳。
"入夜空城黑":夜晚降临空城一片漆黑。
"秋梦不归家":秋夜做梦却无法回到家乡,
"残灯落碎花":残灯落下如同碎花。
# 落碎花:灯花掉落。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词。描绘了一幅广袤且充满萧索之气的边塞图景,营造出一种孤寂、寒凉的氛围。全词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词人久戍边塞的孤寂愁苦以及浓烈的思乡之情,体现出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征人内心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通过描写黄云、紫塞、啼乌、落日、猎马等边塞之景,营造出萧瑟、孤寂的氛围,抒发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勾勒出边塞黄昏时分雄浑苍凉的秋景。开篇两句,词人以大气磅礴之笔绘景,视野极为开阔,颇有盛唐边塞诗之遗风。单看这两句,毫无狭小局促、愁闷低落之感,仿佛词人已为边塞独特的秋景所深深陶醉。紧接着“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豪迈壮阔中开始增添萧索苍茫的意味。上片四句连读,宛如一幅动态的画卷:近处城墙两侧,乌啼声声;远处落日余晖洒在连绵群山上。在这落日与群山的映衬下,猎马疾驰而归。词中的景致,有声响、有色彩,动静相宜,将边塞景色的独特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下片“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则着力描绘入夜之景,倾诉思乡之情。塞上本就弥漫着悲凉气息,与词人远戍的孤寂、思家的愁绪相互交融。当胡笳声响起,那呜咽之音,瞬间驱散了边塞的开阔带给词人的新奇之感,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悲凉,词人的心情也愈发沉重。故而词人感慨“笳声听不得”,至此,全词的情感基调在之前淡淡的灰白之后,陡然黯淡下来。“空城黑”三字,更是为词境增添了几分荒漠凄凉。这两句于肃杀之中饱含悲凉,将词人心中积蓄已久的情感充分展现,顺势引出末尾两句。“秋梦不归家”直抒胸臆,饱含着悲怆孤寂的思乡之情。“残灯落碎花”则是描绘眼前实景,词人思归而不得,寄望于梦中,却难以入眠,只能独坐于残灯之下。末二句将词人思乡梦碎与眼前残灯相融合,灯花簌簌飘落,恰似词人破碎的心,一个“落”字,境界全出。
4. 作品点评
纵观全词,除“秋梦不归家”这句外,其余内容皆为写景之语。词中构建出一片荒漠凄凉、肃杀萧索的景象,通过这些景致层层渲染,巧妙地烘托出词人内心那因思乡而产生的悲怆与孤寂之情。
# 这一阕作于塞外的《菩萨蛮》,较容若平居说愁伤别所作,骨力就似乎显得遒劲一些。
现代作家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
下一篇:清·袁枚《桐江作(四首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