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江春水绿如油":桐江的春水碧绿如同油脂,
"两岸青山送客舟":两岸的青山伴随着行驶的客船。
"明秀渐多奇险少":明媚秀丽之处逐渐增多,奇峻险要之处渐渐减少,
"分明山色近杭州":很明显这里的山色已经接近杭州的景色特点了。
"久别天台路已迷":离别天台已经很久,曾经的道路早已模糊难辨,
"眼前尚觉白云低":只感觉眼前的白云离自己很低。
"诗人用笔求逋峭":诗人在创作时追求诗文风格的峭拔,
"何不看山到浙西":为什么不到浙西来看一看这里的山呢。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1. 写作手法
白描:如“桐江春水绿如油,两岸青山送客舟”,诗人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修饰地勾勒出桐江春水碧绿、青山伴舟的画面,将桐江景色直观地展现给读者,自然流畅且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借对天台的回忆以及眼前白云低垂之景,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感慨和对浙西山水的独特情感。
2. 分段赏析
“桐江春水绿如油,两岸青山送客舟”:“绿如油”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桐江春水的碧绿浓艳,“送”字将青山拟人化,赋予其情感,描绘出青山伴随客舟的画面,语言清新自然,展现出桐江景色的秀丽与灵动。“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从内容主题看,此句写出桐江沿途山色的变化,由奇险逐渐变为明秀,暗示接近杭州的地域特征,表达出诗人对沿途景色的细致观察和感受。“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路已迷”不仅指道路上的迷失,更暗含对往昔记忆的模糊,增添了情感的厚度;“白云低”从视觉角度写出眼前景象,烘托出一种深邃且略带惆怅的氛围。“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从表达技巧而言,以反问形式,强调浙西山水的独特魅力,劝诫诗人若追求诗文的峭拔风格,应来浙西看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浙西山水的赞赏。
下一篇:清·吴伟业《临清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