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àng
táo
shā
·
·
wàng
hǎi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shèn
quē
bàn
làng
jīng
rèn
jiāng
xiào
jiāng
guāng
huá
hái
yuè
chéng
diào
liù
biē
gān
竿
shān
sāng
tián
qīng
qiǎn
wèn
shuǐ
tiān
tiān
jiē
shuǐ
shì
péng

译文

海市蜃楼般的宫殿若隐若现,我踏着浪花惊叹呼喊。任凭人们用蠡壳测量海水,却嘲笑他们不懂江湖浩瀚。沐浴过日光又浸润月色,我渴望乘着木筏漂游。能否钓起背负仙山的六只巨鳖,钓竿轻触珊瑚丛。向麻姑询问沧海桑田为何如此清浅。水汽托起天空,天水相连处,莫非就是蓬莱仙岛。

逐句剖析

"蜃阙半模糊":海市蜃楼般的宫殿若隐若现,

# 蜃阙:即海市蜃楼。

"踏浪惊呼":我踏着浪花惊叹呼喊。

"任将蠡测笑江湖":任凭人们用蠡壳测量海水,却嘲笑他们不懂江湖浩瀚。

# 蠡测:以蠡测海。

"沐日光华还浴月":沐浴过日光又浸润月色,

"我欲乘桴":我渴望乘着木筏漂游。

# 乘桴:乘着木筏。

"钓得六鳖无":能否钓起背负仙山的六只巨鳖,

# 六鳖:以喻气概非凡。一作六鳌。

"竿拂珊瑚":钓竿轻触珊瑚丛。

"桑田清浅问麻姑":向麻姑询问沧海桑田为何如此清浅。

# 麻姑:女仙名。

"水气浮天天接水":水汽托起天空,天水相连处,

"那是蓬壶":莫非就是蓬莱仙岛。

# 蓬壶:海上仙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浪淘沙·望海》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一首咏海词作。全词以壮阔的笔调展现大海的瑰丽景象,将海市蜃楼的奇幻、日月同辉的绚烂与水天一色的苍茫融为一体。词人巧妙化用“蠡测江湖”“钓鳌”等典故,使河伯望洋、龙伯钓鳌等神话意象与眼前海景自然交融,既拓展了词的意境,又为苍茫大海增添了浪漫色彩。上片“蜃阙半模糊”实写海市幻影,下片“水气浮天天接水”虚绘混沌气象,其间穿插“乘桴”“钓鳌”等超现实想象,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整首词在雄浑壮阔中不失灵动,展现了纳兰词的艺术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浪淘沙·望海》创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时值纳兰性德扈从康熙帝东巡。行至山海关时,塞外苍茫的天地与雄奇的山海胜景,触发了词人胸中激荡的豪情,遂有此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海之作。词人描绘了随驾东巡时面对浩瀚海景,化用神话典故,将踏浪观日的亲身体验与缥缈传说相融,勾勒出既真实又奇幻的海天画卷。全词在壮阔中透着灵动,展现了文人面对自然的浪漫遐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巧妙化用“蠡测江湖”、“钓鳌”、“问麻姑”等典故,将河伯望洋、龙伯钓鳌、沧海桑田等神话意象不着痕迹地融入海景描写,既拓展意境,又以神话色彩强化了海洋的神秘壮阔。虚实结合:上片“蜃阙半模糊”实写海市蜃楼的朦胧幻景,下片“水气浮天天接水”虚写海天相接的混沌气象,其间穿插“乘桴”“钓鳌”等超现实想象,形成实景与幻境交织的浪漫效果。

3. 分段赏析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此句生动呈现了海市蜃楼的奇幻景象。“蜃阙”特指海上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虚幻楼阁,“半模糊”精准描述了其若隐若现的光学特征,这种朦胧美既真实又神秘。词人“踏浪”而立,海水浸湿衣履,却仍情不自禁发出“惊呼”,这一细节描写既展现了大海的壮阔气势,又暗示了词人内心的震撼与敬畏。海市蜃楼与现实海浪的交织,构成了一幅虚实相生的壮丽画卷。“任将蠡测笑江湖。”此句巧妙化用《庄子·秋水》典故,具有多重意蕴。表层是以“蠡测”(用贝壳测量海水)讽刺见识短浅之人,深层则暗含对世俗认知局限的批判。“笑江湖”既指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又暗喻词人超然物外的胸襟。典故的运用使词意更加含蓄深邃,在批判中透露出哲思。“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此联意象宏大,构思精妙。前句用“沐”“浴”两个动词,将日月拟人化,展现大海吞吐天地的气魄:白昼阳光普照海面如沐浴,夜晚月影沉浮似洗浴。后句借用《论语》“乘桴浮海”的典故,既表达隐逸之志,又暗含对现实的不满。这种由景入情的转折自然流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心绪。“钓得六鳖无,竿拂珊瑚。”此联通过设问自答形成戏剧性转折。前句借用《列子》龙伯钓鳌的神话,以豪迈语气抒发壮志;后句却以“竿拂珊瑚”的现实场景消解幻想,在幽默自嘲中流露无奈。神话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既增添了词作的趣味性,又深化了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主题。“桑田清浅问麻姑。”此句浓缩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精华。“问麻姑”的构思新颖独特,通过向神仙发问的方式,将漫长的时间维度引入眼前的海景描写。麻姑三见沧海变桑田的传说,与眼前“清浅”的海水形成时空对话,使词的意境顿时开阔,增添了历史厚重感。“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此句运用顶真修辞,强化了海天一色的壮阔景象。“水气浮天”写海面雾气蒸腾,“天接水”绘远方的水天交界,层层递进的描写极具画面感。结尾以“蓬壶”(蓬莱仙山)的疑问作结,既呼应开篇的“蜃阙”,又留下无限遐想空间,使全词在现实与幻境间达到平衡。

4. 作品点评

这首《浪淘沙·望海》运用神话传说与成语典故,将“水气浮天天接水”的浩瀚海洋描绘得浪漫而磅礴,风格雄浑豪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风清丽,直抒性灵,宛如天籁自鸣。风格真切自然,抒情真率,浑然天成。

现代学者季岸先《中国古代海洋意象史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谭嗣同《潇湘晚景图》

下一篇: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四十二首选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