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箫声袅袅风":悠扬的箫声乘着袅袅微风飘荡,
"潇湘水绿楚天空":潇湘的绿水与辽阔的楚天相接同框。
"向人指点山深处":有人笑着指向山峦深处的方向,
"家在兰烟竹雨中":说那兰草烟岚与竹林细雨中,便是他的家乡。
"我所思兮隔野烟":我所思念的人啊,隔着茫茫野烟相望,
"画中情绪最凄然":画中流露的情绪,最是凄凉神伤。
"悬知一叶扁舟上":料想此刻那叶扁舟之上,
"凉月满湖秋梦圆":清凉月光洒满秋湖,游子的梦境正圆满而悠长。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1. 分段赏析
“袅袅箫声袅袅风”这句是对画面听觉与触觉的双重营造。首句以叠词“袅袅”复现,既摹写箫声的悠扬婉转、若断若续,又暗合微风拂过的轻柔质感,听觉与触觉在叠韵中交融,为潇湘晚景注入空濛灵动的气韵。箫声与风声的缠绕,恍若自然与人文的和鸣,未绘暮色而朦胧之境自显。“潇湘水绿楚天空”是对自然景色的视觉铺陈。“潇湘水绿”以明净的色彩勾勒江面碧波,凸显水色的澄澈鲜妍;“楚天空”则拓开视野,展现楚天辽阔、暮色初合的空明之态。水之“绿”与天之“空”形成色彩与空间的呼应,一近一远、一实一虚,共同构建出层次分明的江天暮色图,尽显潇湘之地的疏朗与清旷。“向人指点山深处”是画面中的动态细节描写。“指点”二字赋予画面以叙事性,仿佛画中人物正引导观者将目光投向山峦深处,既形成视角的转移(从江面到山间),又暗含对“深处”秘境的探寻与期待。这一动作打破纯然写景的静态,为后文居所的呈现埋下伏笔,使画面兼具生动性与引导性。“家在兰烟竹雨中”是对理想栖居地的意象化呈现。“兰烟”状写山间岚气如兰草般清幽,“竹雨”则描绘细雨浸润竹林的朦胧之景,二者交织成烟水迷离、竹影摇曳的诗意空间。“家在”二字将抽象的“深处”坐实为具体居所,借兰、竹等象征高洁的意象,暗示对远离尘嚣、雅致宁静生活的向往,景语中暗含隐者情怀。“我所思兮隔野烟,画中情绪最凄然”两句是诗人的情感介入与画境解读。“我所思兮”化用《楚辞·九歌》句式,以古雅语调引出思念之情;“隔野烟”则以“野烟”喻指现实与理想、画中与画外的阻隔,点出“凄然”情绪的根源——美景虽在眼前,所念之人或境却为烟岚所隔,虚实之间见怅惘之意。诗句将个人情感融入画境,使画面从纯然写景升华为情与景的交融。“悬知一叶扁舟上,凉月满湖秋梦圆”是超越画境的想象延伸。“悬知”二字推开现实,转入对画中未绘之景的揣想:一叶扁舟漂于湖面,凉月洒落,秋梦圆满。“扁舟”象征超脱与自由,“凉月”“秋梦”营造出静谧而略带清寒的意境,“圆”字则暗含对精神圆满的期许。这一想象既承接前文“凄然”的怅惘,又以梦境的圆满形成情感的平衡,在虚实交织中完成对心灵归处的追寻。
上一篇:清·秋瑾《失题》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浪淘沙·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