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ǐ
liù
shǒu
xuǎn

朝代:清作者:袁枚浏览量:3
dōng
hàn
chǐ
quán
jūn
duō
kēng
kēng
bēi
zāi
chén
dòu
móu
shū
gōng
chéng
shí
liáng
zhōu
fǎn
yǒu
rén
bān
xiào
jīng
kǒu
zéi
zéi
wén
xiào
shèng
suī
guó
jiā
shàng
wèi
yuǎn
rén
qíng
biàn
zhì
nán
sòng
xíng
ér
míng
zhé
xué
zhǔ
jìng
rén
wén
shēng
wèi
gōng
bài
kuā
xīn
xué
jīng
shā
rén
sān
shí
wàn
xīn
céng
jīng
chēng
xué
chù
tuō
shēng
líng
kǒng
mèng
jiǔ
quán
zhān
yīng

译文

东汉时期以玩弄权谋权术为耻,当时的君子大多为人迂腐、固执。可悲啊陈蕃与窦武,他们谋划疏漏,最终没能成就功业。当时凉州发生叛乱,有人却颁布《孝经》。他们本意是想靠空谈来对抗叛贼,叛贼听闻后都笑得不行。虽然这对国家没有什么帮助,但还没有背离人之常情。后来到了南宋时期,表面上推行佛家思想,却打着儒家的旗号。南宋的心学主张内心平静,面对人死亡竟毫无触动。魏公在符离战败,却还自我夸赞心学精妙。他杀害了三十万人,在心里却没有丝毫惊恐。像这样的情况还被称为理学,这样的理学又怎能寄托于天下生灵。唉,孔子与孟子啊,指张竣,曾为金兵败于符离。

逐句剖析

"东汉耻机权":东汉时期以玩弄权谋权术为耻,

"君子多硁硁":当时的君子大多为人迂腐、固执。

# 硁硁:固执而迂阔。

"悲哉陈与窦":可悲啊陈蕃与窦武,

# 陈与窦:指陈蕃和窦武,皆汉灵帝时名士领袖。

"谋疎功不成":他们谋划疏漏,最终没能成就功业。

"其时凉州反":当时凉州发生叛乱,

# 凉州反:即灵帝时黄巾起义。

"有人颁孝经":有人却颁布《孝经》。

"意欲口打贼":他们本意是想靠空谈来对抗叛贼,

"贼闻笑不胜":叛贼听闻后都笑得不行。

"虽无补国家":虽然这对国家没有什么帮助,

"尚未远人情":但还没有背离人之常情。

"一变至南宋":后来到了南宋时期,表面上推行佛家思想,

"佛行而儒名":却打着儒家的旗号。

"希哲学主静":南宋的心学主张内心平静,

"人死不闻声":面对人死亡竟毫无触动。

"魏公败符离":魏公在符离战败,

# 魏公:指张竣,曾为金兵败于符离。

"自夸心学精":却还自我夸赞心学精妙。

"杀人三十万":他杀害了三十万人,

"于心不曾惊":在心里却没有丝毫惊恐。

"似此称理学":像这样的情况还被称为理学,

"何处托生灵":这样的理学又怎能寄托于天下生灵。

"呜呼孔与孟":唉,孔子与孟子啊,

"九泉涕沾缨":指张竣,曾为金兵败于符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史(六首选—)》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东汉和南宋时期历史事件及学术风气的描述与评判,抒发了诗人对当时学风的批判。前半部分讲述东汉时期君子们迂腐,陈蕃、窦武谋事疏漏,而当时有人面对凉州叛乱却以颁布《孝经》这种不切实际的方式应对;后半部分着重批判南宋时期理学名不副实,表面打着儒家的旗号,实际受佛家思想影响,一些理学家空谈心性,面对战争惨状毫无悲悯之心,诗人借古讽今,对当时学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古喻今的诗。这首诗通过讽刺汉末名士的固执与浅薄,以及南宋理学的僵化与冷漠,实际上对清代的思想界进行了批判。诗中体现了袁枚对传统思想的反思与批判精神,展现了他独特的反传统思想。诗中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不同时期学术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揭示了当时一些理学家言行不一、空谈误国的本质,体现了诗人对真正经世致用之学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一变至南宋,佛行而儒名。希哲学主静,人死不闻声。魏公败符离,自夸心学精。杀人三十万,于心不曾惊。似此称理学,何处托生灵”这几句,诗人表面上是在批判南宋时期理学的虚伪和无用,那些空谈义理、不切实际的所谓“理学家”,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毫无实际作为,却还自夸学问精深。实际上是借此讽刺清代社会中一些人空谈义理,不注重实际功效,对国家和百姓的命运漠不关心的现象,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3. 分段赏析

前十句:“东汉耻机权,君子多硁硁。悲哉陈与窦,谋疏功不成。其时凉州反,有人颁孝经。意欲口打贼,贼闻笑不胜。虽无补国家,尚未远人情。”开篇指出东汉时期社会风气以轻视权谋为特点,君子们为人处世较为迂腐。“悲哉陈与窦”引出对陈蕃和窦武的感慨,他们虽有匡扶汉室之心,但因谋划不够周全而未能成功。“其时凉州反”几句则描述了当时面对叛乱却出现荒唐应对的现象,有人颁布《孝经》这种不切实际的行为,虽对国家无实质帮助,但还保留了一些人情常理。中间八句:“一变至南宋,佛行而儒名。希哲学主静,人死不闻声。魏公败符离,自夸心学精。杀人三十万,于心不曾惊。”笔锋转到南宋时期,指出当时理学表面打着儒家旗号,实则受佛家思想影响。“希哲学主静”批判了心学只注重内心平静,对现实问题冷漠无视的态度。“魏公败符离”几句通过具体事例,揭露了一些理学家在战争失败后仍自我标榜,对战争造成的大量伤亡毫无愧疚之心的丑恶嘴脸。后四句:“似此称理学,何处托生灵。呜呼孔与孟,九泉涕沾缨。”诗人对南宋这种名不副实的理学进行了强烈批判,认为这样的“理学”根本无法寄托天下生灵的希望。最后借孔子和孟子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仿佛看到他们在九泉之下也为这种现象而痛心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下一篇:清·赵翼《西湖晤袁子才喜赠(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