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首望青山":马首遥望着青山,
# 马首望青山:“马首”二句:意思是说通过马头向前望去,眼前是一脉青山,都市的繁华不见了,这里只有萧索冷落的景象。
"零落繁华如此":往昔的繁华竟如此零落消逝。
"再向断烟衰草":又向着那弥漫断烟的衰败草丛,
"认藓碑题字":辨认苔藓斑驳碑石上的题字。
# 认藓碑题字:此句是说可以辨认出长满苔鲜的古碑上的题字。藓:苔鲜。
"休寻折戟话当年":不必去寻觅折戟谈论当年,
# 休寻折戟话当年:“休寻”二句:意思是不要寻思那古往今来兴亡之事,就是眼前的秋色便已令人生悲添慨了。折戟:用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意。所谓“折戟”就是断戟被沉没在沙里,指惨败。
"只洒悲秋泪":只消洒下这悲秋的泪水。
"斜日十三陵下":夕阳西下的十三陵之下,
# 十三陵:北京市昌平天寿山一带之明陵,为十三座皇陵,清代那里有围场。
"过新丰猎骑":我骑马行过新丰旧地。
# 过新丰猎骑:这句为借用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句意。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汉初刘邦兴建,迁家乡父老于此。猎骑,代指打猎者的坐骑,代指猎人。此句意谓打猎的人是从京城贬来的。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秋猎的词。描绘了在北京十三陵行猎时,马首望青山见繁华零落,于断烟衰草间认藓碑题字之景,又借休寻折戟、洒悲秋泪,以及斜日下过新丰猎骑的情景,抒发对兴衰变迁的感慨与浓郁的感伤、悲怆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词人驻马凝望无垠青山,以青山的苍茫辽阔对比“零落繁华”的渺小脆弱,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怅惘融入景物描写中。青山作为永恒自然的象征,与转瞬即逝的“繁华”形成情感张力,借山景的宏大反衬人世兴衰的虚无,透露出凄怆的历史感。“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聚焦“断烟”“衰草”“藓碑”等萧瑟景物,荒烟、枯草的衰败与石碑上模糊的题字形成视觉呼应。词人借残碑荒草的荒凉景象,抒发对时光侵蚀万物的悲叹——石碑本是用以铭记历史的载体,却被苔藓覆盖、被衰草掩埋,这种景物的残破直接外化了“时光无情、万物难存”的内心感慨,将怀古之思与个人生命短暂的怅惘寄寓于萧瑟秋景中。对比:“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以“斜日”“十三陵”的衰败景象与“新丰猎骑”的动态场景形成时空对比。“斜日”点明黄昏时分,象征时光将尽;“十三陵”作为明朝皇陵,代表逝去的王朝与繁华;而“新丰猎骑”则描绘当下狩猎的动态画面,暗含现实的喧嚣。残阳下的皇陵荒寂与猎人策马的鲜活形成强烈反差,既隐喻王朝更迭的兴亡之感(十三陵的“衰”对比新朝的“动”),也借“猎骑”的行迹暗示历史轮回中个体的渺小,将兴亡之叹与时光轮回的哲思熔铸于画面之中。
3. 分段赏析
上片:侧重写景,凄怆之情暗藏景中。“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驻马而立,但见青山无垠,如屏障般连绵不绝,天地之间,繁华竟显得微不足道,这份苍茫深深触动人心。“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面对眼前萧索冷落之景,望着被枯草遮掩的石碑,容若心中思绪万千。那被苔藓覆盖的石碑上,还能模糊辨认出从前所刻的碑文,时光便是这般无情,人们原以为将真相刻于石碑便可万古留存,殊不知在时光面前,一切皆脆弱不堪、不堪一击。想到这里,容若心中顿生悲凉。自己的生命也不过如白驹过隙,匆匆数十年就像流星划过,转瞬即逝。词人未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却终日伴随皇帝左右,做着并不情愿的差事,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啊。下片:着重抒情,然而笔触多不在打猎本身,而是描写猎场的景致与感受,其中满是悲怆之音、感伤之意。于是他无奈写下“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此处大概说的是古往今来的兴衰往事,正如开头所言,不必去追寻那古往今来的兴亡之事,仅是眼前的秋色便已让人悲从中来、感慨不已。容若望着这暮秋之景,想起过往种种,心中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言说,只能在结尾草草写下“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这便是容若狩猎时的心境,他随时都能有所感悟,将其写入词中,留待后人唏嘘感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笔力苍劲,虽为哀叹往事之作,字里行间却不失刚劲,刚健与阴柔相融,巧妙自然、互为补益。特别是结尾两句,所描绘的情景形成强烈对照,饱含兴亡之感与轮回之叹。
# 全是凭吊语,绝非新朝新贵的语气。
现代学者严迪昌《清词史》
下一篇:清·乾隆《读项羽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