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ì

朝代:清作者:袁枚浏览量:3
miàn
dōng
fēng
bǎi
wàn
jūn
dāng
nián
chù
dìng
sān
fēn
hàn
jiā
huǒ
zhōng
shāo
zéi
chí
shàng
jiāo
lóng
jìng
yún
jiāng
shuǐ
liú
qiū
miǎo
miǎo
dēng
yóu
zhào
fēn
fēn
lái
gòng
chuī
xiāo
què
hán
shēng
jìng
wén

译文

凭借一阵东风助力百万大军,当年就在此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汉朝的火德最终烧毁贼军,池中蛟龙终于获得云雾。江水自顾自流淌,秋景渺茫,渔灯依旧照着纷纷的荻草。我来到这里没有同吹箫的客人,在静夜中听到乌鹊的寒声。

逐句剖析

"一面东风百万军":凭借一阵东风助力百万大军,

# 东风:东南风,这里代指孔明利用东南风攻打曹操。,一面:一阵。

"当年此处定三分":当年就在此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

"汉家火德终烧贼":汉朝的火德最终烧毁贼军,

"池上蛟龙竟得云":池中蛟龙终于获得云雾。

"江水自流秋渺渺":江水自顾自流淌,秋景渺茫,

"渔灯犹照荻纷纷":渔灯依旧照着纷纷的荻草。

"我来不共吹箫客":我来到这里没有同吹箫的客人,

"乌鹊寒声静夜闻":在静夜中听到乌鹊的寒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赤壁》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两联以“东风百万军”“汉家火德”等意象追忆赤壁之战的壮阔场景,展现三国鼎立的决定性战役;后两联通过“江水自流”“渔灯荻影”的萧瑟秋景,对比历史辉煌与现实的寂寥,暗含对英雄功业终归虚无的感慨。全诗融历史反思与景物描写于一体,语言凝练含蓄,意境苍茫深邃,既展现了袁枚“性灵说”中“抒写性情”的创作理念,又以沉郁笔调揭示了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渺小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歌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历史风云与秋日萧瑟的江景,通过“东风百万军”“火德烧贼”等意象追忆三国英雄的功业,又以“江水自流”“渔灯荻影”的寂寥画面反衬历史的苍凉。

2. 分段赏析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首联开篇便气势磅礴,直接切入赤壁之战这一主题。“一面东风百万军”,形象地描绘出赤壁之战中东风起到的关键作用,东风助力孙刘联军,其威力仿佛抵得上百万大军,生动地展现出战争的宏大场面。“当年此处定三分”明确指出赤壁这一地点,当年正是在这里的一场战役,决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为全诗奠定了怀古的基调,引发读者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联想。​“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颔联从历史角度进一步阐述赤壁之战。“汉家火德终烧贼”,在古代五行学说中,汉朝被认为是火德,这里暗指蜀汉刘备一方。“烧贼”指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败曹操军队,体现出正义战胜邪恶的意味。“池上蛟龙竟得云”,“蛟龙”常用来比喻英雄,这里指代刘备等英雄人物,“得云”寓意得到机遇,说明刘备等在赤壁之战后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进一步强调了赤壁之战对历史走向的重要影响。​“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颈联由历史回顾转向眼前现实景色的描写。“江水自流秋渺渺”,秋日的江水悠悠流淌,“渺渺”一词描绘出江水的浩渺无边,给人一种悠远、苍茫的感觉,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无论历史上发生过怎样的惊天动地的事件,江水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流淌。“渔灯犹照荻纷纷”,江上的渔灯闪烁,照着纷纷扬扬的荻花,营造出一种寂静、凄凉的氛围,与前面描绘的历史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岁月的沧桑和世事的无常。​“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尾联写诗人自身的感受。“我来不共吹箫客”,诗人表明自己独自前来赤壁,没有像苏轼《赤壁赋》中那样与吹箫的友人一同游玩,体现出一种孤独感。“乌鹊寒声静夜闻”,在寂静的夜晚,诗人只能听到乌鹊的寒叫声,进一步渲染了孤寂的氛围,同时也借乌鹊这一意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对历史变迁的无奈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乾隆《登舟》

下一篇:清·袁枚《沙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