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àn
jiāo
·
·
yān
zhī
jǐng

朝代:清作者:郑燮浏览量:2
zhuàn
zhuàn
fán
huá
jiù
mèng
zhuǎn
guī
chù
zhǐ
yǒu
qīng
shān
wéi
guó
huáng
西
fēng
cài
shí
xiàng
yáo
jiē
gōng
zhǎo
rén
guī
tóng
píng
bǎi
zhàng
āi
yīn
guò
jiāng
zhǐ
chǐ
lóu
wén
huà
biàn
便
shì
hán
qín
jǐng
yān
zhī
lián
chū
wèn
ěr
xiāo
niáng
chù
qīng
yóu
hòu
tíng
huā
chàng
chè
jiāng
guān
chǎng
běn
wáng
jiā
shù
rán
fǒu

译文

胭脂井上的辘轳至今还在转动,但昔日帝王的繁华旧梦,已无迹可寻了?只有青山依旧,繁华都已不再,西风中黄叶飘落在菜圃。昔日宫苑中的瑶阶和池沼,都变成了渔樵的场所。黄昏时分人们各自归去。倾听井上铜瓶汲水声,分明为往事发出哀诉。隋炀帝杨广蹈陈后主覆辙,在扬州修筑迷楼,被宇文化及所杀,也如昔日隋将韩擒虎灭陈一样。胭脂井里的女子相互挽着手臂被拉出,而隋炀帝被杀时,嫔妃却不知躲在哪里?当年陈后主的《清夜游》,《后庭花》等艳曲,到处被歌女所传唱。陈后主与隋炀帝都是词场行家,帝王之家的气数是这样的吗?

逐句剖析

"辘辘转转":胭脂井上的辘轳至今还在转动,

"把繁华旧梦":但昔日帝王的繁华旧梦,

"转归何处":已无迹可寻了?

"只有青山围故国":只有青山依旧,繁华都已不再,

# 故国:故都,指南京。

"黄叶西风菜圃":西风中黄叶飘落在菜圃。

"拾橡瑶阶":昔日宫苑中的瑶阶和池沼,

# 瑶阶:宫殿的玉石台阶。,拾橡:出自《晋书》“粮绝拾橡实而食之”。

"打鱼宫沼":都变成了渔樵的场所。

"薄暮人归去":黄昏时分人们各自归去。

"铜瓶百丈":倾听井上铜瓶汲水声,

"哀音历历如诉":分明为往事发出哀诉。

# 历历:清晰、分明。

"过江咫尺迷楼":隋炀帝杨广蹈陈后主覆辙,在扬州修筑迷楼,

# 迷楼:隋炀帝在扬州建迷楼储美女淫乐。,过江咫尺:扬州在江北,与金陵只一江之隔,故云。

"宇文化及":被宇文化及所杀,

# 宇文化及:炀帝时任右屯卫将军,大业十四年在江都(扬州)杀死隋帝杨广,立秦王杨浩,后杀浩自立,国号许,次年被窦建德擒杀。

"便是韩擒虎":也如昔日隋将韩擒虎灭陈一样。

# 韩擒虎:隋大将。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率兵攻入建康,俘陈后主。

"井底胭脂联臂出":胭脂井里的女子相互挽着手臂被拉出,

"问尔萧娘何处":而隋炀帝被杀时,嫔妃却不知躲在哪里?

# 萧娘:隋炀帝的皇后。据野史,炀帝曾夺宇文化及的爱妾沙夫人,宇文化及弑帝后,淫萧后以报复。,尔:指隋炀帝。

"清夜游词":当年陈后主的《清夜游》,

# 清夜游:乐曲名。“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作《清夜游曲》,于马上奏之。乐曲名。又据《隋书·乐志》载,陈后主于清乐中造《玉树后庭花》曲,与幸臣制其歌词,绮艳相高,极于轻荡,男女相合,其音甚哀。

"《后庭花》曲":《后庭花》等艳曲,

# 《后庭花》:乐曲名。又据《隋书·乐志》载,陈后主于清乐中造《玉树后庭花》曲,与幸臣制其歌词,绮艳相高,极于轻荡,男女相合,其音甚哀。

"唱彻江关女":到处被歌女所传唱。

"词场本色":陈后主与隋炀帝都是词场行家,

"帝王家数然否":帝王之家的气数是这样的吗?

# 然否:疑问词,是不是这样。,家数:家法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念奴娇·胭脂井》由清代郑燮(郑板桥)创作的一首词。词中描绘南京胭脂井周边景象,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中菜圃萧索,昔日瑶阶有人拾橡,宫沼有人打鱼,薄暮人归,百丈铜瓶似传哀音。词人借景叙事,提及隋炀帝的迷楼,将宇文化及比作灭陈的韩擒虎,又以陈后主“清夜游词”“后庭花曲”等典故,揭露讽刺陈后主、隋炀帝荒淫误国行径,表达对王朝兴衰的深沉思索与叹息。此词以小见大,从胭脂井这一具体事物切入,深刻揭示王朝兴衰背后帝王荒淫因素,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郑燮以不同视角与艺术手法,展现对历史的洞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念奴娇·胭脂井》由清代郑燮(郑板桥)创作。雍正十年(1732年)农历八月初八,郑板桥参加南京江南贡院乡试。乡试结束后,他游览南京名胜古迹,行至胭脂井时,面对此处承载的历史兴衰,郑板桥有感于王朝的兴亡交替,借景借史抒怀,创作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词。全词描绘了南京胭脂井萧条的景色,对陈后主、隋炀帝荒淫误国的行径进行揭露与讽刺,表达了词人对王朝兴衰的思索和叹息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拾橡瑶阶,打鱼宫沼”,“瑶阶”往昔是宫廷中华丽尊贵的地方,尽显昔日繁华,如今却有人在此拾橡实,呈现出衰败与落寞;“宫沼”曾经是供帝王玩乐的宫苑池沼,充满奢靡之气,现在却成为百姓打鱼之所,满是平凡质朴。这两句通过今昔场景的鲜明对比,突出了历史变迁带来的兴衰之感,以昔日宫廷的奢华与如今的荒败相对照,强化了对王朝兴衰的喟叹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此句极具匠心,将井中辘辘转动的轱辘与历史兴衰的流转相勾连,把抽象的历史变迁之感以具体的辘轳转动呈现,使读者能直观感受。随后,词人选取“青山”“黄叶”“拾橡”“瑶阶”“打渔”“宫沼”“铜瓶”等意象,色彩上冷暖交织,有青山的沉稳、黄叶的衰飒,有瑶阶昔日的华丽与如今拾橡的落寞,宫沼曾经的尊贵和当下打鱼的平凡。通过这些对比鲜明的意象,生动展现旧址的萧瑟,感慨昔日繁华不再,借景传达出对历史兴亡的喟叹。下阕:词人由景入情、入议,自然从陈后主过渡到隋炀帝,“过江”“便是”简洁有力,实现从空间(陈后主所在江南)到时间(隋炀帝时期)的跨越,巧妙融合时空。进而联想到宇文化及、韩擒虎等大将,以及胭脂井中女子,追叙陈后主、隋炀帝因荒淫而误国的史实。词人在此揭露并控诉帝王的荒淫行径,借古讽今,深化对王朝兴衰的思考,将怀古之情与对历史教训的反思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词中以胭脂井为触发点,由陈后主自然过渡到隋炀帝,借古事抒今情。通过对相关历史场景的勾勒,深刻表达了词人对王朝兴衰更迭的深沉思索与无尽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王鹏运《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下一篇:清·谭嗣同《菊花石秋影砚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