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én
sān
zhōng

朝代:清作者:陈恭尹浏览量:3
shān
xiāo
xiāo
fēng
gèng
chuī
liǎng
làng
zhì
jīn
bēi
shēng
wàng
huāng
diàn
殿
shí
zǎi
chóu
rén
lái
hǎi
shuǐ
yǒu
mén
fēn
shàng
xià
jiāng
shān
xiàn
huà
tíng
zhōu
jiān
nán
wèi
xiàng
cāng
tái
jiù
bēi

译文

又吹起了萧萧的山风,崖门山下,海浪至今还在悲鸣。荒殿里杜鹃声声啼血,奔波十年的愁苦人,前来拜竭三位忠臣。既然海水尚被崖门分隔,为什么江山没有地界限制异族入境?舟泊崖门,我也感受到败亡日的艰难,怀着敬畏之心,阅读布满苍苔的碑文。

逐句剖析

"山木萧萧风更吹":又吹起了萧萧的山风,

# 萧萧:摇动的样子。

"两崖波浪至今悲":崖门山下,海浪至今还在悲鸣。

"一声望帝啼荒殿":荒殿里杜鹃声声啼血,

# 望帝:又名杜宇,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后国亡身死,化为杜鹃鸟,每逢暮春便作哀啼,其声令人痛楚酸恻。

"十载愁人来古祠":奔波十年的愁苦人,前来拜竭三位忠臣。

# 十载愁人:诗人自称。诗人作此诗时明朝灭亡已十年,故云。

"海水有门分上下":既然海水尚被崖门分隔,

# 海水有门分上下:海水两句:谓海水尚有上、下门分别其流,被占领的国土则无从区别华夷界限。

"江山无地限化夷":为什么江山没有地界限制异族入境?

"停舟我亦艰难日":舟泊崖门,我也感受到败亡日的艰难,

"畏向苍苔读旧碑":怀着敬畏之心,阅读布满苍苔的碑文。

# 旧碑:指表彰三忠的碑文。,苍苔:青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崖门谒三忠祠》是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四联,首联“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以萧瑟山风与翻涌波涛起兴,既写眼前实景,又暗喻亡国之痛的绵延不绝。颔联“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巧妙化用望帝化鹃典故,将鸟鸣与古祠的荒寂相映。颈联“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既实写崖门海域地理特征,更以“海水有门”暗讽国土沦丧后山河破碎。尾联“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直抒胸臆,诗人驻舟凭吊之际,面对斑驳碑文不忍卒读,道尽遗民群体在改朝换代中的精神困境。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将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交织,通过“风”“浪”“啼”“愁”等意象群构建出时空交错的悲剧场域。该作不仅是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诗作,更是中国诗史中借山水古迹抒写兴亡之感的代表性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陈恭尹(1631~1700),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字元孝,初字半峰,晚号独漉子,顺德(今属广东)人。南明诸生,永历时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入清后避迹隐居,曾一度为清廷囚禁。陈恭尹的创作以诗歌为主,诗风雄郁苍凉,其咏史诗最为人称道。其诗抒写性情而自成风格。早年诗作于雄郁苍凉之中,时显气肆愤张;后期诗作于雄郁苍凉之外,时作清迥澹永。他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与梁佩兰、王邦畿、程可则、方殿元、方还、方朝并称“岭南七子”。著有《独漉堂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少帝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元军统帅张弘范率军包围崖山张世杰指挥战船与元军大战于银洲湖,宋军战败,死伤惨重。丞相陆秀夫背负宋少帝蹈海殉国宋朝覆亡。《崖门谒三忠祠》作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时值南明永历政权抗清期间。陈恭尹家乡顺德与崖门山同在广东。此诗即咏叹宋亡史事。诗人陈恭尹(顺德人)因避清廷追捕流亡各地,途经广东崖门山时,凭吊南宋崖山海战遗址,感怀宋亡史事而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怀古咏史律诗,此诗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覆灭之痛交织,既赞颂忠烈气节,又暗抒反清复明无望的沉郁。全诗融古今兴亡于景物描写,借古祠寄托遗民血泪,展现遗民诗人对故国的深切追怀与气节坚守。

2. 分段赏析

​​首联“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以“萧萧”摹写山风呼啸之态,“风又吹”三字暗藏时间循环的隐喻,既指眼前肃杀秋景,又暗合亡国后永历政权覆灭的历史轮回。次句“两崖波浪”聚焦崖门海战旧址,将自然界的波涛汹涌与南宋覆灭时陆秀夫负帝投海的壮烈场景叠印。“至今”二字直指南明永历帝殉国与诗人写作此诗的时间关联,形成历史悲剧的回响。颔联“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的“望帝啼”双关杜宇传说与明末遗民象征,诗人登临荒废的三忠祠时,将个人哭庙升华为民族集体哀恸。下句“十载愁人”精确对应清顺治元年甲申之变至康熙三年诗人的创作时间跨度,其间历经弘光、隆武、永历三朝覆灭,诗人以“愁人”自况,既指十年流亡生涯的颠沛,更暗喻亡国遗民的精神困境。“古祠”意象与“荒殿”形成历史废墟的互文,空寂的空间强化了忠烈被遗忘的悲哀。​​颈联“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此联以地理空间映射政治版图,“海水有门”实写崖门海道地形特征,暗喻明朝虽亡而忠义精神不灭;“江山无地”则用夸张笔法控诉清军铁骑已彻底摧毁华夏文明边界。诗人通过“分上下”的地理界限与“无地限”的政治现实构成尖锐矛盾,将家国之痛升华为文明存续的深刻忧思。对仗工稳中,“有门”与“无地”形成虚实对照。​​尾联“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的“停舟”意象呼应首联“风又吹”,既是实写诗人舟行至崖门的行迹,更隐喻抗清斗争遭遇挫折后的暂时蛰伏。“艰难日”三字浓缩了从甲申国变到永历败亡的二十年抗争史,“与“十载愁人”相对应。结句“畏向苍苔”四字尤见沉痛,既写碑石苔痕斑驳的自然现象,更揭示遗民面对先烈遗迹时的心理障碍——既要以英烈事迹自励,又因未能蹈海殉国而深怀愧疚,这种矛盾心理通过“畏”字得到精妙传达,使诗歌在悲怆之外更添一丝道德反思。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韵脚安排上体现了七言律诗特有的声韵美学,通过严谨的平仄交替与同韵相协,构建起低徊沉郁的审美空间。诗人在关键情感节点反复回环韵脚,这种声韵设计与“畏向苍苔读旧碑”的心理形成精妙互文,使诗歌在视觉意象与听觉韵律之间构建起多层次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施闰章《浮萍兔丝篇》

下一篇:清·王士祯《秦淮杂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