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朝代:清作者:陈恭尹浏览量:3
bàng
shēng
yuàn
nán
chú
qín
suī
yán
shèn
shū
bàn
qiáo
biān
rén
jiān
yóu
yǒu
wèi
shāo
shū

译文

诽谤的声音容易平息,但怨恨却难以根除,秦朝的律法虽然严苛,却也存在诸多疏漏。深夜时分,桥边有孺子在低声哼唱,世间依然留存着未被焚烧的书籍。

逐句剖析

"谤声易弭怨难除":诽谤的声音容易平息,但怨恨却难以根除,

"秦法虽严亦甚疏":秦朝的律法虽然严苛,却也存在诸多疏漏。

"夜半桥边呼孺子":深夜时分,桥边有孺子在低声哼唱,

# 夜半桥边呼孺子:指汉开国名臣张良。呼:一作哼。

"人间犹有未烧书":世间依然留存着未被焚烧的书籍。

# 未烧书:指《素书》。此指秦始皇“焚书坑儒”和黄石公将《素书》传给张良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秦纪》为清代陈恭尹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典故与圮上老人(黄石公)夜半于桥边传授张良《素书》的传说,巧妙构建古今映照的叙事结构。诗中以秦朝律法严苛却终难遏制民间思想为切入点,通过“孺子桥边夜哼”的意象,暗喻暴政之下文化传承与反抗精神的生生不息,既批判了秦始皇以暴力控制思想的徒劳,更以古讽今,尖锐讽刺清初“文字狱”等严酷政策对思想的禁锢。全诗以史为镜,揭示出强权虽能一时压制表面“谤声”,却终难消除深层“民怨”,而文化火种更非暴力所能焚毁的历史规律,在冷峻的叙事中暗藏对专制统治的深刻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陈恭尹(1631~1700),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字元孝,初字半峰,晚号独漉子,顺德(今属广东)人。南明诸生,永历时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入清后避迹隐居,曾一度为清廷囚禁。陈恭尹的创作以诗歌为主,诗风雄郁苍凉,其咏史诗最为人称道。其诗抒写性情而自成风格。早年诗作于雄郁苍凉之中,时显气肆愤张;后期诗作于雄郁苍凉之外,时作清迥澹永。他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与梁佩兰、王邦畿、程可则、方殿元、方还、方朝并称“岭南七子”。著有《独漉堂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借秦末张良在桥边为黄石公拾鞋的典故景象,写出了即便秦朝律法严苛到焚书坑儒,试图以暴力消弭舆论、禁锢思想,但民间仍有未被烧毁的智慧传承,也暗喻道义与精神不灭。

2. 分段赏析

“谤声易弭怨难除”:诗人开篇便点明主旨,以“谤声易弭”与“怨难除”形成鲜明对比。“谤声”指公开的指责与非议,在强权压制下或许能暂时平息;而“怨”则是深藏于民众心底的愤懑,是对暴政日积月累的不满。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暴力只能封住人们的口,却无法消解内心的愤怒,为全诗奠定了批判暴政、揭示民心不可欺的基调,暗含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秦法虽严亦甚疏”:此句承接上句,进一步剖析秦朝暴政的本质。“秦法虽严”直指秦始皇以严苛律法统治天下,试图以高压手段巩固政权;然而“亦甚疏”笔锋一转,点明再严密的法律也存在漏洞。诗人认为,秦朝看似强大的律法体系,实则无法真正控制人心,更难以阻挡历史的进程。这一论断既批判了秦朝暴政的虚妄,也暗示了其必然覆灭的命运。“夜半桥边呼孺子”:诗人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描绘出“夜半桥边”这一静谧而神秘的场景。“呼孺子”三字,勾勒出一位年轻人在夜色中低吟哼唱的形象。这看似寻常的画面,实则蕴含深意——在秦朝严苛统治之下,仍有人敢于在深夜表达自我,传递未被禁锢的思想。此处的“孺子”不仅是个体的象征,更代表着民间生生不息的反抗精神与文化活力,为后文埋下伏笔。“人间犹有未烧书”:尾句巧妙化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典故,以“犹有未烧书”形成强烈的反讽。尽管秦朝厉行焚书,试图消灭异见、控制思想,但文化的火种无法被彻底扑灭。“未烧书”既指真实留存的典籍,也象征着无法被强权磨灭的思想与精神。诗人以此句点明,暴政或许能逞一时之威,却无法阻挡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的洪流,展现出对文明力量的坚定信念。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借研读《秦纪》的历史感悟,委婉影射清朝统治现状。在文字狱盛行、思想禁锢的时代背景下,清王朝企图以严苛手段维护统治秩序,然而高压政策并不能消弭深层矛盾。诗人通过对秦朝暴政的反思,含蓄指出暴力统治难以长久,任何背离民心的政权终将面临历史审判。诗中论述逻辑清晰,语调平稳克制,却深刻揭示了专制统治的内在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张问陶《阳湖道中》

下一篇:清·罗元琦《黄河泛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