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清作者:陈恭尹浏览量:2
cāng
máng
chén
shí
shān
shàng
yīn
yīn
bàn
lóu
yuè
yǐng
qiān
jiā
wàn
tiān
zhēn
nán
guó
gān
zhēng
shì
lèi
西
fēng
dāo
jiǎn
měi
rén
xīn
shì
zhōng
yǒu
chuī
chí
shí
mén
qiū
yòu
shēn

译文

吴王冢上的虎迹迷离难辨,吴王的霸业早已消失,只有虎丘山色还像古代一样幽暗。姑苏城外,月影斜照,城内歌舞楼台笛声幽扬,天涯万里,砧声阵阵,夜色迷蒙,心中泛起思乡之情。南国与敌浴血战斗的抗清战士在这样的夜晚想起家乡也会潸然泪下,严冬将临之时战士的妻子正拿着剪刀在裁制冬装。只要能完成复仇大业,我愿意像伍子胥那样鼓腹吹萧,但是想想自己的处境复仇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心中一片凄凉。

逐句剖析

"虎迹苍茫霸业沉":吴王冢上的虎迹迷离难辨,吴王的霸业早已消失,

# 霸业沉:指吴王的霸业消失。,苍茫:旷远迷茫的样子,这里形容虎迹已迷离难辨。,虎迹:白虎之迹。《吴越春秋》:“阖闾冢在阊门外,葬三日而有白虎踞其上,故曰虎丘。”

"古时山色尚阴阴":只有虎丘山色还像古代一样幽暗。

# 阴阴:幽暗的样子。

"半楼月影千家笛":姑苏城外,月影斜照,城内歌舞楼台笛声幽扬,

"万里天涯一夜砧":天涯万里,砧声阵阵,夜色迷蒙,心中泛起思乡之情。

# 一夜砧:一整夜(没有停歇)的捣衣声。砧:捣衣声。

"南国干戈征士泪":南国与敌浴血战斗的抗清战士在这样的夜晚想起家乡也会潸然泪下,

# 干戈:古时两种兵器,此指战争。

"西风刀剪美人心":严冬将临之时战士的妻子正拿着剪刀在裁制冬装。

# 美人:指将士们的家属。,刀剪:指裁剪衣服。,西风:秋风。

"市中亦有吹篪客":只要能完成复仇大业,我愿意像伍子胥那样鼓腹吹萧,

# 市中亦有吹篪客:“市中”两句:春秋时,楚人伍员(子胥)的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亡吴国,吹箫乞食,终为吴王所用,为父兄复仇。吹篪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乞食吴门秋又深":但是想想自己的处境复仇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心中一片凄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虎丘题壁》是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从苏州虎丘的山色写起,拓展到苏州,再到整个南方地区,写人心和国事,最后以伍子胥自比,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思。全诗多处运用典故,多用名物性词语,词语浅显明白,组句曲折绵密,意境深沉,情韵悠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

陈恭尹(1631~1700),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字元孝,初字半峰,晚号独漉子,顺德(今属广东)人。南明诸生,永历时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入清后避迹隐居,曾一度为清廷囚禁。陈恭尹的创作以诗歌为主,诗风雄郁苍凉,其咏史诗最为人称道。其诗抒写性情而自成风格。早年诗作于雄郁苍凉之中,时显气肆愤张;后期诗作于雄郁苍凉之外,时作清迥澹永。他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与梁佩兰、王邦畿、程可则、方殿元、方还、方朝并称“岭南七子”。著有《独漉堂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虎丘题壁》是清初遗民诗人陈恭尹于顺治十年(1653年)流亡苏州时所作。陈恭尹之父陈邦彦为明末抗清名将,殉国后全家仅其幸存,国仇家恨铸就其遗民身份与复明之志。明清易代之际,清廷高压统治,江南战乱频仍,文人多以诗文暗抒故国之思。陈恭尹辗转江南十余年,联络抗清势力未果,途经虎丘时触景生情,借吴王阖闾霸业消亡的历史暗喻明朝覆灭,以“虎迹苍茫”“吹篪乞食”等意象自喻漂泊困境,宣泄家国沦亡之痛。诗中“征士泪”“美人心”直指南明军民苦难,“秋又深”则隐喻复国希望渺茫。此诗将个人流离之悲与历史兴亡之叹交融,既是陈恭尹血泪人生的写照,亦折射明清鼎革之际遗民群体的集体创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全诗以苏州虎丘古迹为切入点,通过吴王阖闾霸业消亡的历史暗喻明朝覆灭之痛,同时融入诗人抗清失败后漂泊无依的遗民之思。诗中既有对江南战乱中军民苦难的写实,又有对自身壮志难酬的隐喻,最终以伍子胥典故自喻,表达复国无望的苍凉。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首联“虎迹苍茫霸业沉”实写虎丘现存的虎迹遗迹,虚写吴国霸业消亡的历史沧桑,以“苍茫”一词将眼前实景与过往虚史勾连;“万里天涯一夜砧”实写秋夜捣衣声,虚想天涯各处征夫思妇的愁绪,通过“万里”“一夜”的时空跨越,使个人伤怀拓展至普世悲情,实境与虚思交织中暗含遗民隐痛。想象:“万里天涯一夜砧”超越眼前场景,想象天涯各地秋夜捣衣声,将个人愁绪扩展至天下征夫思妇的普遍悲情,拓宽诗境。用典:尾联“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化用伍子胥典故。伍子胥遭楚平王迫害,逃亡吴国时曾在吴市吹篪乞食(篪为古乐器),后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诗中作者以伍子胥自比,借其含冤逃亡、怀才不遇的经历,暗喻自己作为明遗民抗清失败、流落苏州的境遇,用“吹篪客”“乞食吴门”的典故,将个人身世与故国之思融入秋景,含蓄表达亡国之痛与志不得伸的悲愤。对比:“半楼月影千家笛”展现苏州歌楼的宴乐场景,“万里天涯一夜砧”描绘天下征夫思妇的捣衣愁绪,以局部地域的笙笛之乐对比普世范围的砧声之苦,用“千家笛”的享乐场景与“一夜砧”的悲怆氛围形成双重对照,凸显社会矛盾中个体命运的苍凉。

3. 分段赏析

首联“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从写景点地入手。“虎迹苍茫”写苏州虎丘的历史遗迹已模糊难寻,昔日吴国霸业早已沉灭,仅存的“虎迹”成为遥远的历史残影;“古时山色尚阴阴”则描绘虎丘山色依旧浓绿阴翳。诗句既实写眼前之景,又借吊古伤今,暗喻明朝灭亡后南方局势的衰颓与萧瑟。时间跨度上,将古今对照,实中有虚,奠定全诗苍凉沉郁的基调。颔联“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诗句由虎丘拓展至苏州乃至整个南方。“半楼月影”勾勒朦胧夜色,“千家笛”以笛声描摹市井景象,其中既有感怀家国的怨曲,亦有歌楼酒榭的欢音,无论何者,均触动作者隐痛。“万里天涯一夜砧”中,“一夜砧”化用李白、杜甫笔下的捣衣意象——秋风起时,妇女捣布为家人制衣,砧声添愁。此句既写现实中为“征士”缝制寒衣的场景,又以“万里”“一夜”拓展空间维度,虚实结合,将个人愁思与天下离乱相勾连,倍增伤感。颈联“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为全诗关键,透露历史背景与作者心事。“南国干戈”直指清初南方抗清斗争与清廷镇压的战乱,“征士泪”既含抗清义军的悲怆,亦有被征召士兵的痛楚,同族相残的苦难令人心碎。“西风刀剪美人心”中,“美人”指为征士捣砧、动刀剪的妇女,她们的离愁别恨与征士相通,却更显缠绵深沉。诗句全用名物词语,无谓语形容词,以“干戈”“泪”“刀剪”“心”等意象浓缩战乱情境,句法极具古典诗歌的精炼与跳跃性,意境深沉丰富。尾联“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诗人以伍子胥自况(伍员曾吹篪乞食于吴门),自比身负国难家仇却落拓苏州的遗民,壮志未酬的怅惘尽在其中。“秋又深”点明时令,与前文“西风”呼应,“吴门”扣合虎丘地点,用典贴切,章法严密。诗句借历史典故暗寓现实处境,寄慨遥深,将个人命运与朝代更迭的悲剧融为一体,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诗词语浅近易懂,构句曲折绵密,用典精当贴切,意境深邃幽远,情韵绵长不绝,既便于理解接受,又能让人回味无穷,是清初时期不可多得的七律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极熟题须一洗窦白,此为得之。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李静山《节令门·端阳》

下一篇:清·钱光绣《哭邱含三子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