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娟群松":娟秀的松林下,
"下有漪流":淌着绿波荡漾的清流。
"晴雪满汀":日光映照着汀洲上的皑皑白雪,
"隔溪渔舟":溪水那边泊着一叶渔舟。
"可人如玉":称心如意的人儿容颜似玉,
# 可人:心心相印的人,心爱的人。
"步屟寻幽":踏着轻脆作响的木履去寻觅幽静的去处。
# 屟:古代木底鞋。
"载行载止":她走一走又停一停,
"空碧悠悠":咛望那山山水水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神采胜过古代的高士,
"淡不可收":冲淡之气一发不可收。
"如月之曙":皎洁,像空中的明月,
"如气之秋":气爽,似山川凝翠的深秋。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二十四诗品・清奇》是唐代司空图创作的一首四言古诗。此诗描绘了清幽的自然环境与悠然的人物形象,属于山水隐逸题材。围绕“清奇”的艺术风格展开,通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等诗句,先勾勒出周边环境的清幽雅致,尽显清远闲淡幽静之美;随后引入“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行载止”的俊秀公子,刻画其随心所欲探寻幽静之处的悠然自得之态;最后以“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描绘公子清新、脱俗、高迈的神情气韵。整首诗诗意新颖,语言淡雅秀丽,营造出清新的意境,蕴含着淡泊的情趣,充满诗意与哲理,生动展现“清奇”这一独特风格。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整首诗将清幽的自然景色与诗人所塑造的“可人”形象相融合,景中含情,情寓景中。通过描绘群松、溪流、晴雪、渔舟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俗的清冷氛围,寄托了诗人对这种清奇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超脱尘世、淡泊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3. 分段赏析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两句描绘出一幅清幽的画面。“娟娟”一词生动地展现出松树姿态的美好、秀雅,群松挺拔而立,彰显出一种宁静且富有生机的氛围。“下有漪流”,点明松树之下有潺潺流动、泛起涟漪的溪水,动静结合,潺潺的流水为静态的松树增添了灵动之美,营造出清逸的氛围,初步奠定了全诗“清奇”的基调。“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呈现出开阔又静谧的场景。“晴雪满汀”描绘了晴朗天气下,洁白的雪覆盖着水边小洲,洁白的雪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纯净、明亮,勾勒出清冷的画面。“隔溪渔舟”则在这清冷雪景中,于溪水对岸点出一艘渔舟,渔舟的出现为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同时也强化了清幽之感,在这冰天雪地中,渔舟独泊,营造出一种遗世独立的氛围。“可人如玉,步屟寻幽”:引入人物形象。“可人如玉”将所描绘之人比作美玉,既写出其容貌的美好,更暗示其气质的高洁、温润。“步屟寻幽”描述此人穿着木屐,悠然地漫步探寻幽静之处,一个“寻”字,体现出人物对清幽之境的向往与追求,展现出一种闲适、高雅的意趣,与前文清幽的环境相融合,使画面更具灵动性。“载行载止,空碧悠悠”:进一步刻画人物的行动与所处环境。“载行载止”描绘人物在行走过程中,时而前行,时而停下,随心所欲,悠然自得,尽显闲适之态。“空碧悠悠”则对天空进行描写,湛蓝的天空辽阔无边,悠远宁静,与人物的悠然形成呼应,以广阔的天空衬托人物心境的开阔与自在,也让整个画面更显空灵、清奇。“神出古异,淡不可收”:着重描写人物的神韵气质。“神出古异”形容此人的神态超凡脱俗,带有一种古朴、奇异之感,仿佛超脱尘世。“淡不可收”强调其淡泊的气质浓郁到无法收敛,这种淡泊并非平淡无奇,而是一种历经沉淀后的超脱与宁静,使人物形象更具深度与韵味,深化了“清奇”的主题。“如月之曙,如气之秋”:运用精妙比喻收束全诗。将人物的神韵比作黎明时分的月亮,月亮在曙光初现时,散发着柔和、清幽的光辉,既明亮又不张扬,给人一种澄澈、清冷之感;又将其比作秋天的气息,秋天的空气清爽、明净,带着丝丝凉意,弥漫着宁静、高远的氛围。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人物清奇、超凡、淡泊的气质,让整首诗的意境在这精妙比喻中得到升华,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作为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其诗作常展现出超凡绝俗的独特艺术风格。为阐释这一风格,司空图精心勾勒出“清奇”的境界。在司空图的笔下,“清奇”是对田园山水诗派那种远离尘嚣、清新脱俗特质的凝练表达。通过描绘“清奇”境界,能更直观地让读者领略到田园山水诗派诗作中蕴含的空灵、雅致以及对自然与超脱心境的极致呈现,使这一流派超凡绝俗的风格有了更为具象化的说明。
# 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宋文学家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 “得其意象,可与窥天地,可与论古今;掇其词华,可以润枯肠,医俗气。图画篆象,靡所不该;人鉴文衡,罔有不具,岂第论诗而已哉。”“《二十四诗品》以《雄浑》居首,以《流动》终篇,其有窥于尺地之道也。”
清评论家孙联奎《诗品臆说》
# 除妄得真,寂而息照,此即神来之候。艺术家之会心,科学家之格言,哲学家之悟道,道学之因虚生白,佛家之因定发慧,莫不由此。
现代现代作家钱钟书《谈艺录》
# 表圣诗品,妙言兴象,可赅众艺,宁止于诗。
现代现代书画家启功《诗品题识》
# 《二十四诗品》“以丰富的意象象征着抽象的风格理论,让你在审美鉴赏中去体会各种风格的特征,从而真切的捕捉住风格的真谛”。
现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
上一篇:唐·张为《渔阳将军》
下一篇:唐·温庭筠《春日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