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shuò
fēng
chuī
liǔ
shí
dài
tíng
cǎo
wěi
jǐn
shì
bái
běn
luò
tuò
rén
wéi
shù
tǎng
tiān
fán
lóng
fēi
suǒ
jiē
zài
huá
tíng
róng
míng
fǎn
yǒu
tàn
èr
máo
cāo
jīn
jiǔ
kōng
rén
jìn
sàn
lǎn
cháng
míng
yuè
jiǎo

译文

北风吹拂着古老的柳树,时节在不知不觉中交替延续。庭院里的青草已经全部枯萎,回望凝视,只见白日流逝得飞快。我本是放浪不羁的人,不愿自我约束、受困于世俗规矩。愿以潇洒不羁的姿态寄身于天地之间,世俗的牢笼绝不是我所期望的。可叹那华亭的鹤啊,追求荣名反而招致羞辱。有位客人感叹自己已鬓发斑白,拿起笔来为宴饮聚会作序。酒喝光了,人也全都散去,人生的相聚与别离何等匆忙局促。披起衣衫起身放声高歌,皎洁的明月如同美玉一般明亮。

逐句剖析

"朔风吹古柳":北风吹拂着古老的柳树,

"时序忽代续":时节在不知不觉中交替延续。

"庭草萎已尽":庭院里的青草已经全部枯萎,

"顾视白日速":回望凝视,只见白日流逝得飞快。

"吾本落拓人":我本是放浪不羁的人,

"无为自拘束":不愿自我约束、受困于世俗规矩。

"倜傥寄天地":愿以潇洒不羁的姿态寄身于天地之间,

"樊笼非所欲":世俗的牢笼绝不是我所期望的。

"嗟载华亭鹤":可叹那华亭的鹤啊,

"荣名反以辱":追求荣名反而招致羞辱。

"有客叹二毛":有位客人感叹自己已鬓发斑白,

"操觚序金谷":拿起笔来为宴饮聚会作序。

"酒空人尽去":酒喝光了,人也全都散去,

"聚散何局促":人生的相聚与别离何等匆忙局促。

"揽衣起长歌":披起衣衫起身放声高歌,

"明月皎如玉":皎洁的明月如同美玉一般明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拟古四十首其(三十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诗歌。此诗开篇以萧瑟秋景起笔,营造出时光流逝的苍茫氛围;继而直抒胸臆,表达对落拓不羁生活的向往与对樊笼束缚的厌倦;再借典故感慨荣名之累与人生聚散的无常,最终以月下长歌作结,尽显孤高情怀。全诗以沉郁的笔调与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求、对世俗的疏离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悟,情感真挚,意蕴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朔风吹古柳,时序忽代续”两句是描写秋景的起笔。“朔风”点明寒冷的北风,“古柳”则增添了沧桑感,北风呼啸着吹过古老的柳树,画面萧瑟。一个“忽”字,将时光流转的迅速刻画出来,时节在不知不觉中交替延续,既写出了自然的变化,也暗含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庭草萎已尽,顾视白日速”两句是对庭中景色与时光的进一步描绘。庭院里的青草已经全部枯萎,展现出深秋的凋零之态。“顾视”有回望、注视之意,诗人看着白日匆匆西坠,“速”字直接点出时间流逝之快,与前两句的“忽”相呼应,强化了时光易逝的感受。“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两句是诗人直抒胸臆。“落拓人”表明自己本是不拘小节、放浪不羁的人,“无为自拘束”则鲜明地表达了不愿被世俗规矩所束缚的心态。语言直白恳切,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排斥直白地展现出来。“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两句紧承上句,进一步抒发情怀。“倜傥”写出潇洒不羁的姿态,诗人渴望以这种姿态寄身于天地之间,自由无拘。“樊笼”比喻世俗的束缚与牢笼,“非所欲”明确表达了这并非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强化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束缚的厌弃。“嗟哉华亭鹤,荣名反以辱”两句引用典故抒发感慨。“华亭鹤”暗用陆机“华亭鹤唳”的典故,陆机因卷入权力斗争而遭杀害,临刑前感叹再也听不到华亭的鹤鸣,这里诗人以“嗟哉”起兴,感叹那些追求荣名的人,最终反而因荣名而招致羞辱,表达了对荣名之累的否定。“有客叹二毛,操觚序金谷”两句描写他人的境遇。“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代指年老,有客人感叹自己已年老。“操觚”指持笔写作,“金谷”即金谷园,代指宴饮聚会,客人提笔为宴饮之事作序,展现出一种对过往或当下宴集的感慨,暗含人生易老的愁绪。“酒空人尽去,聚散何局促”两句描写宴散后的情景。酒喝光了,人也都散去了,“聚散”点出人生的相聚与别离,“局促”则写出这种聚散的匆忙、不自由,仿佛被无形之力推动,表达了对人生聚散无常、身不由己的感慨。“揽衣起长歌,明月皎如玉”两句是全诗的收尾。“揽衣”即披衣,诗人披衣起身放声高歌,将内心的情感尽情释放。“明月皎如玉”以皎洁如玉的明月作景,月光的明亮与纯净,既为长歌营造了清冷的氛围,也映衬出诗人孤高、澄澈的心境,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乾隆《拟古意》

下一篇:清·梁启超《纪事二十四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