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ān
jié
yuàn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tuán
tuán
wàng
shū
yuè
hào
hào
bīng
cán
juàn
què
yán
tiān
shǔ
yuè
cái
chéng
shàn
wàng
shū
yuán
quē
jīn
fēng
huàn
yán
jié
fēng
liáng
qiū
hán
xiá
shàn
shuí
kàn
shàn
dào
gǎn
qiè
shāng
huái
怀
bào
duì
yuè
lèi
jūn
ēn
jiù
shí

译文

那一轮圆圆的明月,就像那洁白光滑的冰蚕织成的绢帛一样皎洁明亮。为了能驱散炎热夏天的暑气,就比照月亮的形状把绢裁制成了扇子。那明月圆满的时候容易变得残缺,秋风起,炎热的季节被替换成了秋天。秋风带来阵阵凉意,秋天的气息让人感到寒冷,那收进匣中的扇子又有谁还会去看呢。扇子被丢弃又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呢,只是让我这个女子心中感伤不已。对着明月流下的泪水如丝线般不断,君王的恩宠已经和往日不一样了啊。

逐句剖析

"团团望舒月":那一轮圆圆的明月,

# 望舒: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团团:圆貌。

"皓皓冰蚕绢":就像那洁白光滑的冰蚕织成的绢帛一样皎洁明亮。

# 冰蚕: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蚕。,皓皓:洁白貌,高洁貌。

"欲却炎天暑":为了能驱散炎热夏天的暑气,

"比月裁成扇":就比照月亮的形状把绢裁制成了扇子。

"望舒圆易缺":那明月圆满的时候容易变得残缺,

"金风换炎节":秋风起,炎热的季节被替换成了秋天。

# 金风:秋风。

"风凉秋气寒":秋风带来阵阵凉意,秋天的气息让人感到寒冷,

"匣扇复谁看":那收进匣中的扇子又有谁还会去看呢。

"扇弃何足道":扇子被丢弃又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呢,

"感妾伤怀抱":只是让我这个女子心中感伤不已。

# 伤怀:伤心。

"对月泪如丝":对着明月流下的泪水如丝线般不断,

"君恩异旧时":君王的恩宠已经和往日不一样了啊。

# 旧时:过去,昔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班婕妤怨歌》乃清代诗人纳兰性德所作。诗中虽也写了班婕妤秋扇见弃之怨,然其因由幽闭长信宫而起,环境氛围却鲜有宫廷色彩。在意象选取上,更偏向于离怨的普遍情感表达,由此也使得此诗具有了更为贴近平民、质朴动人的感伤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团团望舒月,皓皓冰蚕绢。欲却炎天暑,比月裁成扇”,诗人将月亮比作望舒,形容其圆润,又以皓皓的冰蚕绢来比喻月亮的洁白。为了驱赶炎热夏天的暑气,依照月亮的形状把冰蚕绢裁制成团扇。这几句诗交代了团扇的制作材料和目的,用“望舒月”和“冰蚕绢”来形容团扇,赋予了团扇一种美好的形象,也为下文团扇的命运转折做了铺垫。“望舒圆易缺,金风换炎节。风凉秋气寒,匣扇复谁看”,月亮圆了容易缺,秋风代替了炎热的季节。天气转凉,秋气寒冷,放在匣子里的扇子又有谁会去看呢?这里通过月亮的圆缺变化和季节的更替,暗示了团扇命运的变化。随着秋天的到来,团扇失去了其消暑的作用,被闲置一旁,无人问津。“金风”“秋气寒”等词语描绘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出团扇被弃置的落寞。“扇弃何足道,感妾伤怀抱。对月泪如丝,君恩异旧时”,团扇被弃置本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却引发了女子内心的感伤。女子对着月亮,泪水如丝般流淌,因为她感受到君恩已经不像旧时那样。这里诗人借团扇被弃,联想到女子在爱情中的遭遇,君恩如同季节的变化,曾经的宠爱如今已不复存在,女子心中充满了哀怨和悲伤。“对月泪如丝”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的悲伤之情,而“君恩异旧时”则直接点明了主题,抒发了女子对君恩变化的无奈和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乾隆《姜女祠》

下一篇:清·朱彝尊《增字渔家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