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那堪再度年":这样的天地,怎不度日如度年,
# 度年:过年,犹言生活下去。,此地:国土已被清兵占去。
"此身惭愧在灯前":这样的身世,实在惭愧站灯前。
# 灯:一作镫。,此身:自己侥幸未死,成了遗民。
"梦中失哭儿呼我":梦中痛哭,惊醒小儿儿唤我,
# 失哭:失声痛哭,指控制不住。
"天末招魂鸟降筵":天边招魂,凤鸟纷纷落祭坛。
# 鸟降筵:朱鸟降临在祭坛之上,天末:天边,指极远之处。
"好友多从忠节传":好友殉节,可入史册忠义传,
# 忠节传:正史当中为那些死于国事的人立的传。
"人情不尽绝交篇":怯者投降,绝交容易换心难。
# 绝交篇:与变节分子断绝交情。
"于今屈指几回死":屈指一算,至今已有几回死,
# 屈指:弯曲手指,指细数。
"未死犹然被病眠":竟然不死,又被病缠对愁眠。
# 被病:带着病,为病所折磨。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史学家、文学家
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余姚(今属浙江)人。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后,黄宗羲招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顺治十年,黄宗羲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黄宗羲与孙奇逢、李颙并称“清初三大儒”,又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其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等皆有研究,所著《明儒学案》开清代浙东史学研究的先河。在文学上,他不满明七子摹拟剽窃之风,强调诗文必须反映现实,表达真情实感。著有《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念友情诗。通过描绘在此地难以再度过一年、在灯前深感惭愧的处境,梦中哭醒听闻儿呼唤、天边有鸟似为招魂的凄切场景,以及好友多载于忠节传、人情冷暖如《绝交》篇所诉的现实,描写了生活的艰难、丧子的剧痛、世道的复杂,展现了内心的悲苦与绝望。同时,以“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的慨叹,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深陷苦难中的悲怆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好友多从忠节传”颂扬忠贞气节如松柏傲立,彰显崇高精神传承;“人情不尽《绝交》篇”则揭露世态炎凉似霜刀割裂,暗讽虚伪交际常态。二者并置如冰火相激,既见理想人格的璀璨光芒,又映现实人际的冷酷阴影。通过忠奸、冷暖的强烈反差,诗人以笔为刃剖开世事本质,使全诗充满哲思。
3. 分段赏析
首联:“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惭愧在灯前”以直白的哀叹起笔,奠定全诗悲苦基调。“此地那堪再度年”写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煎熬,“此地”必是历经离乱的流亡之所,“那堪”二字道尽对这片土地的恐惧与绝望,连多停留一年都已难以承受,暗含对生存本身的质疑。“此身惭愧在灯前”转向自我审视,孤灯之下,苟活的躯体只剩“惭愧”——在亲友殉难、家国倾覆后,幸存者的存在仿佛成了一种道德负担,寒夜灯火照出的不是温暖,而是乱世文人的精神枷锁。颔联:“梦中失哭儿呼我,天末招魂鸟降筵”聚焦丧亲之痛,以虚实交织的笔法写锥心之悲。“梦中失哭儿呼我”记梦境创伤,亡儿的呼唤与“失哭”的压抑形成强烈张力,极致的悲伤让人失语,藏着父亲对逝者无法言说的思念。“天末招魂鸟降筵”转写现实,天边设筵招魂却唯有飞鸟落席,鸟儿的无知反衬出招魂的徒劳,生死相隔的绝望在“鸟降筵”的空寂中漫溢,将个人悲苦推向极致。颈联:“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跳出个人悲戚,转向对世道人心的愤懑。“好友多从忠节传”写亡友的忠义,他们载入史册的殉国之举,既是坚守气节的荣光,也反衬出幸存者的孤独。“人情不尽绝交篇”则刺世俗凉薄,世人既无嵇康《绝交书》的坚守,反多趋炎附势,忠义与寡情的对比,道尽乱世中理想主义者的孤立无援,字间满是对世道沉沦的痛惜。尾联:“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收束于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写尽生命力的枯竭。“于今屈指几回死”细数濒死经历,战乱、丧亲的摧残让“死”的感知从恐惧变为麻木。“未死犹然被病眠”则写苟活的无奈,病痛缠身、终日昏沉,活着如同昏睡,没有生机与希望。全诗以“未死”的苍凉作结,将个人苦难与时代动荡熔铸一体,余味尽是乱世文人的精神创伤。
上一篇:清·庄棫《蝶恋花·四首》
下一篇:清·曾国藩《早发沔县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