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īng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chéng
tóu
dié
shēng
chéng
xià
jiāng
qīng
wèn
yáng
chān
shí
zhèng
píng

译文

城头上传来了叠鼓声声,城墙下日暮时江水清清。要想学那一曲《渔阳掺挝》,只是这时世已经没有祢正平。

逐句剖析

"城头叠鼓声":城头上传来了叠鼓声声,

# 叠鼓:重迭的鼓声。这里指繁杂的鼓声。唐温庭筠《台城晓朝曲》:“朱网龛鬖丞相车,晓随叠鼓朝天去。”

"城下暮江清":城墙下日暮时江水清清。

# 江:指长江。,暮:傍晚时分。

"欲问渔阳掺":要想学那一曲《渔阳掺挝》,

# 渔阳掺:即《渔阳掺挝》,鼓曲调名。掺:三挝鼓。掺、挝,都是“击”的意思。

"时无祢正平":只是这时世已经没有祢正平。

# 祢正平:即东汉文人祢衡(173-198),字正平。《 后汉书·祢衡传》:衡字正平,少有才辩,而气尚刚傲。“(曹)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吏。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诸吏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次至衡,衡方为《渔阳掺挝》,碟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衡进至操前而止。……于是先解衵衣,次释馀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著之,毕,复参挝而去,颜色不作。操笑日:‘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李商隐五言绝句《听鼓》通过历史典故抒写孤傲风骨。第一句以城楼暮鼓为引,勾勒出薄暮冥冥、鼓声远递的苍茫意境;第二句笔锋陡转,借东汉狂士祢衡于曹操席间击奏《渔阳掺挝》的典故,将穿透时空的鼓点化作对权贵的凌厉批判。诗人以鼓声为时空纽带,在虚实相生间完成对刚直文士的精神追慕,其桀骜不驯的批判精神与睥睨权贵的风骨气节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商隐的《听鼓》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当时他滞留于武昌、云梦一带,此地正是东汉祢衡被杀之处。诗人身临历史现场,听闻城头暮鼓,联想到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结合自身仕途困顿的境遇,借古喻今,抒发对权贵的批判与孤傲不屈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听鼓》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讽喻诗。此诗借由城头上回荡的鼓声,触发了诗人对东汉末年祢衡击鼓骂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切缅怀,进而抒发了自己愤世嫉俗、不畏权贵的强烈情感。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两句“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以实写景,通过暮色、城墙、江水的意象营造苍茫氛围;后两句“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转入虚笔,借历史典故引发联想,形成时空交叠的意境。用典:诗中引用东汉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表面追怀祢衡的刚烈风骨,实则暗讽晚唐权贵当道、气节凋零的现实。通过“时无祢正平”的喟叹,将个人身世之悲与时代困境相融合,达到借古喻今的批判效果。情景交融:前两句的暮色鼓声不仅是客观景物描写,更通过“清”“暮”等词暗示凄凉心境。鼓声与江水的交织,既渲染环境氛围,又为后文的历史联想埋下伏笔,形成情景相生的递进结构。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以写景铺陈意境。暮色苍茫中,诗人独步城外,肃穆的古城墙浸染夕阳余晖,宛若沉思的巨影;城墙脚下,暮霭笼罩的江水汩汩流淌,似在无声倾诉千年往事。森然矗立的城墙、亘古奔流的江水与朦胧暮色交织,共同勾勒出时空浩渺的苍茫画卷。此刻城头骤然响起层叠的鼓声,激越的节奏穿透暮色,与江面呜咽的水声交融,形成悲怆而奇异的交响——鼓声里既有铿锵的呐喊,又暗含凄怆的幽咽,既令人心潮翻涌,又引人沉入深邃的宇宙之思。这两句看似平实摹写“暮鼓听声”的场景,实则通过视觉与听觉的交织,将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苍凉凝练为充满张力的艺术空间。后两句“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借历史典故迸发批判锋芒。当顿挫激昂的鼓点震荡耳际,诗人思绪溯回汉末:曹操宴客时故意令狂士祢衡充任鼓吏,欲加折辱,祢衡却裸身击奏《渔阳掺挝》,以裂石穿云的鼓曲痛斥权奸,终招杀身之祸。此刻诗人所在的武昌江畔,正是祢衡血溅黄祖刀下的旧地。暮色中苍凉的鼓声,仿佛与三百年前《渔阳》鼓曲的残响产生时空共振。末句“时无祢正平”看似喟叹当世再无击鼓骂曹的刚烈之士,实则暗藏双重深意:既通过追怀祢衡“抗节骂座”的风骨,反照自身身处牛李党争漩涡中的孤愤;更以“今不如昔”的悲慨,尖锐揭露晚唐朝堂趋炎附势、气节凋零的颓靡现实。历史典故与现实境遇在此形成双重镜像,使四句短章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批判力量。

4. 作品点评

全诗情感深远,意蕴丰富,多重含义紧密相连,将对往昔的追思与对当下的感慨交织成一股深沉的郁愤之情,萦绕心间,久久不散。诗中虽引用典故,却处理得自然流畅,毫不晦涩难懂;语言质朴无华,却蕴含着深沉婉约的气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游江乡作,未定前后何时也。祢衡遇害于江夏,得毋于武昌感叹而作欤!

《玉谿生诗集笺注》

# 有清壮之音,以气格胜。次句着“城下暮江清”五字,倍觉萧寥空旷,动人远想,此烘染之法。

《玉谿生诗说》

# 正为身似正平耳。

清何焯《李义山诗集辑评》

# 借鼓声抒愤懑也。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赤《姑熟杂咏·丹阳湖》

下一篇:唐·白居易《对琴待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