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ùn
shī
shǒu

朝代:清作者:赵翼浏览量:3
shī
xiè
qióng
rén
wèi
kōng
xiǎng
yīn
shī
shàng
céng
gōng
xióng
xiào
tān
xīn
shèn
yào
gōng
shī
yòu
qióng

译文

要我当一个诗人甘受贫穷,我做不到。想成为名诗人,我不曾去努力。如果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话,那么我既想写出好诗又害怕贫穷。

逐句剖析

"诗解穷人我未空":要我当一个诗人甘受贫穷,我做不到。

# 空:与“穷”同义。,诗解穷人:古代诗人往往是穷愁潦倒的。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而后工也。”这句诗的语意本此。解:同懈,懈怠、放弃。穷:困顿。

"想因诗尚不曾工":想成为名诗人,我不曾去努力。

# 尚:高尚,(又有部分学者认为译作时尚)。

"熊鱼自笑贪心甚":如果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话,

# 熊鱼:指熊掌和鱼两种美味。《孟子·告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里是以熊掌和鱼比喻诗才和命运,表明作者有孟子舍鱼而取熊掌一样的初心,即哪怕贫穷也要认真对待写诗。

"既要工诗又怕穷":那么我既想写出好诗又害怕贫穷。

# 既要工诗又怕穷:哪怕贫穷也要认真对待写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论诗五首(其五)》系清代诗人赵翼所作七言绝句。该作承袭了"诗穷而后工"的文学理念,认为创作者历经困顿后往往能写出更具深度的作品。这一源自古典文论的传统观点强调,文人通过贴近底层生活、经历现实挫磨所激发的批判意识,能够提升作品的思想价值。然在乾嘉时期特殊的文化语境下,面对严酷的文字狱环境,"工诗不穷"的理想诉求难以践行,诗人最终选择以颂圣之作规避文祸。其中部分讴歌清廷镇压少数民族及农民起义的诗文,就成了他的缺点和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赵翼(1727~1814),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耘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后辞官,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赵翼是清代中期三大文学诗人之一,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也称“江右三大家”,还与袁枚、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他工诗善文,尤长于史学,考据精赅,与钱大昕、王鸣盛并称“三大史学家”。他论诗主张“独创”,力反摹拟。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咏史、怀古诗出众,诗风趣谐俗,博洽典赡,议论精深警辟,风格雄丽豪健,造语浅近流畅。主要作品有《陔余丛考》《后园居诗》《论诗》等。著有《瓯北集》《瓯北诗话》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自宋以后,诗坛创新与复古之争绵延不绝。明代"前后七子"以摹拟相尚,蔚然成风,自然引发反对声浪。公安派对此抨击尤烈,主张文学应随时代演进,反对盲目崇古,更批判尊古派的摹拟剽窃之风,强调文章无定式,贵在发前人所未发,自成新意。入清后,诗坛复现尊唐、尊宋两派,各立门户,自诩正统。叶燮《原诗》率先展开系统批判。承公安派余绪,继叶燮之后,袁枚与挚友赵翼成为抨击复古主义的中坚力量。此诗系赵翼阐扬"性灵说"的论诗绝句组诗之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浅近,直抒胸臆,借议论表达了对“诗穷而后工”见解的肯定和对“既要工诗又怕穷”的贪心之人的讽刺,体现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卓越见解。

2. 分段赏析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两句是诗人对诗歌与命运关系的自省。首句“诗解穷人”暗含典故,诗人以 “我未空” 直接陈述现状,既承认诗歌传统中“穷而后工”的宿命论,又以“未空”暗指自身尚未完全屈从于现实困顿。“想因诗尚不曾工”“想因诗尚不曾工” 表面归因于诗歌造诣不足,实则暗含对功利性创作观的质疑。在传统观念中,“穷而后工” 似乎将诗人的困境与作品价值简单挂钩,但赵翼却认为自身未因诗受困是因 “诗未工”,打破了这种片面关联。他追求的 “工” 不仅是技艺层面的精进,更是诗歌脱离功利性的纯粹表达,这与当时一些文人迎合世俗、将诗歌作为谋取利益或规避灾祸工具的功利性创作观形成鲜明对比。“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两句以矛盾修辞收束全篇。典出《孟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诗人自比贪求两全的愚者,实则揭露文人所面临的两难境况:“工诗”代表对艺术至境的追求,“怕穷”直指生存的困境。连用“贪心甚”“既要……又怕……”的口语化句式,打破传统论诗的典雅范式,以自我调侃的语气打破沉重感。动词“笑”与连词“既……又……”连用,既批判了汲汲营营的功利心态,又袒露出理想主义者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矛盾心理,折射出清代文人面对文化高压与生存压力时的无奈与辛酸。

3. 作品点评

这首作品承袭并发展了"诗穷而后工"的古典诗学理念,同时揭示了诗人群体中"既求工诗复惧穷"的矛盾心态。自司马迁《报任安书》倡言"发愤著书"、韩愈标举"不平则鸣"、至欧阳修总结"愈穷愈工",这一诗学传统始终强调:创作者与底层民众的深刻共鸣、个人遭际的困厄磨砺,往往能淬炼出更具现实批判力度与人文关怀深度的作品。这种创作规律确有其现实依据。然而赵翼身处文网严密的乾嘉时期,其调和"工诗"与"避穷"的尝试终难实现。为求全身远祸,诗人不得不诉诸颂圣之笔,致使部分作品沦为清廷镇压边疆民族及农民起义的传声筒,这成为其创作生涯的显著局限。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传统创作规律在当代语境下已失去现实意义——当今作家既拥有讴歌光明与针砭时弊的创作自由,更具备深入生活、反映时代的现实条件。唯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与艺术提炼,方能创作出真正把握时代脉搏、传递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303》

下一篇:清·赵执信《望匡庐不可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