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xíng
shī
·
·
shǒu
xuǎn

朝代:清作者:赵翼浏览量:3
shān
yún
cái
wěng
qǐng
diǎn
piāo
nǎi
zhī
yún
biàn
dào
céng
xiāo
zhǐ
zài
bǎi
zhàng
jiān
huà
gān
shù
gāo
jūn
kàn
yún
​​bó
chù
yǐng
xiāo
shì
shàng
réng
yǒu
chì
gāo

译文

山间的云气刚刚浓密地涌起,很快就飘下了雨点。才知道云变成雨,不一定非要升到高空。仅仅在百丈的范围之内,就变成了滋润大地的好雨。你看那云层稀薄的地方,阳光就像隔着薄纱一样。原来在这场雨的上方,仍然有火红的太阳高悬着。

逐句剖析

"山云才滃起":山间的云气刚刚浓密地涌起,

"顷刻雨点飘":很快就飘下了雨点。

"乃知云变雨":才知道云变成雨,

"不必到层霄":不一定非要升到高空。

"只在百丈间":仅仅在百丈的范围之内,

"即化甘澍膏":就变成了滋润大地的好雨。

"君看云薄处":你看那云层稀薄的地方,

"曦影如隔绡":阳光就像隔着薄纱一样。

"自是此雨上":原来在这场雨的上方,

"仍有赤日高":仍然有火红的太阳高悬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行杂诗·七首选》是清代诗人赵翼创作的一首写景诗。此诗开篇描绘山中天气骤变的景象,山云刚涌起,片刻间雨点便飘落,生动展现出天气变化的迅疾。接着诗人通过这一现象展开思考,得出云变雨不必到层霄,在百丈之间便可化作甘霖的结论,体现出对自然现象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思考。后几句则描绘云薄处阳光透过如隔绡的画面,以及雨上仍有赤日高的情景,进一步渲染出山中天气的多变与奇妙。全诗以质朴的语言描绘山行途中的自然景观,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赵翼(1727~1814),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耘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后辞官,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赵翼是清代中期三大文学诗人之一,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也称“江右三大家”,还与袁枚、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他工诗善文,尤长于史学,考据精赅,与钱大昕、王鸣盛并称“三大史学家”。他论诗主张“独创”,力反摹拟。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咏史、怀古诗出众,诗风趣谐俗,博洽典赡,议论精深警辟,风格雄丽豪健,造语浅近流畅。主要作品有《陔余丛考》《后园居诗》《论诗》等。著有《瓯北集》《瓯北诗话》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山云才滃起,顷刻雨点飘”两句是对山间天气变化的动态描写。“才”字突出了山云聚集速度之快,“顷刻”则进一步强调了雨点落下时间的短暂。诗人用这两个词精准地捕捉到了山中天气瞬息万变的特点,生动地展现出大自然的变化莫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雨来临时的那种急促与迅猛。“乃知云变雨,不必到层霄”两句是诗人基于眼前所见现象所发出的理性思考。“乃知”表明这是诗人在观察云起雨落之后得出的结论,“不必”一词则带有一种否定和强调的意味。诗人通过亲身经历,打破了人们以往认为云变雨一定要到高空层霄的固有认知,体现出他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只在百丈间,即化甘澍膏”两句承接上句,具体说明云变雨的高度范围。“只在”明确了距离之近,“百丈间”是一个相对具体的高度描述,让读者对云变雨的空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即化甘澍膏”则描绘出云在较近的高度就化作滋润大地的雨水,展现出自然变化的神奇与高效,进一步强调了自然力量的奇妙和多样性。“君看云薄处,曦影如隔绡”两句是对雨后云薄处景象的细腻描绘。“君看”有引导读者一同观察的意味,“曦影如隔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透过云薄处洒下的阳光比作隔着轻薄的丝绸,形象地写出了此时阳光柔和、朦胧的美感,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也从侧面烘托出雨后山间景色的独特韵味。“自是此雨上,仍有赤日高”两句揭示了山间天气更为复杂的一面。“自是”表示转折,引出新的情况,“此雨上”点明位置,“仍有赤日高”则说明在刚刚下过雨的地方的上方,太阳依然高悬。这一景象既与前文所描述的雨景形成鲜明对比,又展现出山间天气在同一空间内不同高度的差异,进一步凸显了山间自然景观的多变和奇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蒲松龄《浣溪沙》

下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