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箨香苞初出林":把刚出竹林时幼嫩的新笋,
# 香苞:藏于苞中之嫩笋。苞:指初出嫩笋,状如花苞。,嫩箨:鲜嫩的笋壳。箨(tuò),竹皮,笋壳。
"于陵论价重如金":拿到於陵市中议价,贵重胜似黄金。
# 于陵:汉县名,唐时为长山县,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南。《元和郡县志》卷十一《淄州》载:“淄州长山县,本汉于陵地”。于,一作“五”。
"皇都陆海应无数":京城附近竹林多得无数,
# 陆海:大片竹林。《汉书·地理志》:“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钟嵘《诗品》卷上:“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陆海”代指人有才。这句里的“陆海”本义当为竹林,暗喻人才众多。,皇都:指京城长安。
"忍剪凌云一寸心":怎忍剪断凌云的新笋一片心。
# 凌云一寸心:谓嫩笋一寸,而有凌云之志。凌云:直上云霄,也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此双关语,以嫩笋喻少年。寸:一作“片”。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咏物为题材,前两句先描写了嫩竹笋带着嫩箨香苞初出山林的样子,在某些地方竹笋价格昂贵,暗喻寒门士子的才质好。后两句则笔锋一转,借京城竹林繁茂却摧折竹笋的对比,感慨在皇都这样物产丰富的地方,竹笋本应无数,却忍心剪掉这有着凌云之心的一寸嫩笋,暗喻人才被埋没的现实。全诗借咏竹笋,委婉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被摧残的同情,以及对人才遭遇的感怀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於陵论价重如金”与“忍剪凌云一寸心”形成强烈对比,前者强调竹笋的珍贵,后者直指其被摧折的命运,凸显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深化主题的悲剧性。象征:“凌云一寸心”中,“凌云”象征着竹笋有着向上生长、直上云霄的志向和潜力,代表着有远大抱负和才华的人或事物。通过这一象征,诗人表达了对具有美好品质和潜力的事物被扼杀的惋惜和不平。托物言志:诗人借咏竹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竹笋“嫩箨香苞初出林”,象征着新生的、有潜力的事物,而“忍剪凌云一寸心”则暗示着这些有潜力的事物被无情地摧残,寄托了诗人对人才被压抑、被损害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同情。比喻:“嫩箨香苞初出林”以竹笋自喻,将自身才华比作初生的嫩笋,既写竹笋的鲜嫩生机,亦暗含少年意气与凌云之志,物我交融,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初食笋呈座中》首句“嫩箨香苞初出林”描绘了竹笋刚刚长出山林的样子,嫩箨包裹着香苞,形象地展现出竹笋的鲜嫩和充满生机,为后文对竹笋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嫩箨”“香苞”既写其鲜嫩清香,亦隐喻诗人年少才华横溢,充满生机与希望。次句“於陵论价重如金”写在“於陵”这个地方,竹笋的价格贵如黄金,突出了竹笋的珍贵,进一步强调了竹笋的价值,也引发读者对如此珍贵之物命运的关注。“重如金”表面赞美其珍贵,实则为后文被“剪”的悲剧埋下伏笔。第三句“皇都陆海应无数”笔锋陡转,将视角转到皇都,说皇都这个地方海陆物产丰富,像竹笋这样的东西应该有无数。此句与上句形成对比,暗指人才众多却无人珍惜,与上句形成张力,为末句的控诉蓄势。末句“忍剪凌云一寸心”“忍”字直接表达出诗人的不忍之情,“凌云一寸心”则赋予竹笋以人的志向,说怎能忍心剪掉这有着凌云壮志的一寸嫩笋呢。此句情感强烈,将诗人对竹笋的怜惜和对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感慨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初食笋呈座中》以竹笋为切入点,通过“嫩箨凌云”与“忍剪摧折”的强烈反差,构建出自然生命与社会现实的深刻矛盾。诗中“忍剪”二字如泣如诉,既是对具体物象的刻画,更是对晚唐人才困境的高度凝练。诗中比喻与典故的巧妙运用,在28字中完成从具象到象征、从个体到时代的诗意升华,展现了李商隐早期诗风中“深情绵邈”的雏形。全诗构思新颖,含意深沉,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一种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深切感叹。
# 义山又有《食笋呈座中》诗:“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蜀桐》诗:“枉教紫凤无栖处,斫作秋琴弹《广陵》,亦即《乱石》意,但以不使事,故语亮然。《食笋》诗感慨已尽于言内。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皇都之剪食无数,谁惜此凌云一寸心乎?流落长安者可痛哭也。
清屈复《玉谿生诗意》
# 此以知心望当事也。须知三千座客中,要求一个半个有心人绝少。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感遇之作,亦苦于浅。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
# 何焯曰:怜才。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
上一篇:唐·于武陵《斜谷道》
下一篇:唐·鱼玄机《寄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