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瑟兰成看老去":岁月无情,秋风萧索,我渐渐老去了。
# 看:料想。,兰成:北周庾信之小字。此处词人借指自己。北周庾信《哀江南赋》:“王子滨洛之岁,兰成射策之年。”,唐陆龟蒙《小名录》:“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有天竺僧呼信为兰成,因以为小字。”,萧瑟:寂寞凄凉。
"为怕多情":为了不让人家说我多情自恋,
"不作怜花句":我不再写凄切苦楚的句子来感叹人生。
"阁泪倚花愁不语":只能含着眼泪倚着花儿,满怀的愁绪不知该向谁诉说,
# 阁泪:含着眼泪。
"暗香飘尽知何处":只有任其随着阵阵的暗香幽幽然飘去,该往何处停。
"重到旧时明月路":又来到旧时的小路,明月泻下一地的清辉。
"袖口香寒":袖口的残香已经散去,
"心比秋莲苦":回首往事,此时的心比秋天的莲子还要苦百倍。
# 秋莲:荷花,因于秋季结莲,故称。
"休说生生花里住":别再说什么生生世世住在花里面,
# 生生:世世,一代又一代。
"惜花人去花无主":要知道,爱惜花的人走了,花就再也无人照管。
# 无主:无人照管。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旧词。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老去的境况,下片叙述故地重游重到感受。词人以庾信自喻,借庾信的悲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往昔与爱人携手同游花间的温馨场景如梦幻般浮现眼前。然而,如今物是人非,词人只能借回忆来寄托对情人的无尽思念,整首词哀怨苦闷之情充溢其间,令人动容。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萧瑟兰成看老去”以庾信自比,借庾信的萧瑟形象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孤独寂寞的情怀。“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则通过描绘词人含泪倚花、默默无言的场景,以及暗香飘散的意象,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哀愁与怅惘。对比:词中通过今昔对比,如“重到旧时明月路”与“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与痛苦。旧时明月依旧,却已物是人非,这种对比更加剧了词人的怀旧之情和哀愁之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聚焦于当下情境,以景为幕缓缓铺陈。开篇“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三句,以叙事起笔。词人将自己比作北周文学家庾信,用“萧瑟”与“老去”勾勒自身形象。实际上,词人离世时不过三十岁,正值青春盛年,又怎会真正“老去”呢?不过是心境凄楚,才显得容颜沧桑。“看老去”三字意味深长,单单一个“看”字,便将词人内心的破碎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更为全词定下了“凄淡无聊”的基调。正因为看上去已显老态,词人便不敢再肆意多情,去写那些怜香惜玉的绮丽词句了。“怕多情”并非真的无情,而是情到深处却有所顾忌;“不作怜花句”也并非不愿创作,而是不敢轻易落笔。这种矛盾的心态,实则是外界压力所致,词人的内心痛苦可想而知。上片这五句,一句一转折,却又如珠玉般流畅连贯,真可谓“势纵语咽”,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下片着重抒发词人旧地重游时的万千感喟。“重到旧时明月路”,开篇一句,笔锋自然地从当下之景转至往昔回忆,过渡巧妙无痕。“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这短短两句,将词人内心深处的感受毫无保留地倾吐出来。明月依旧高悬天际,洒下银白的光辉;道路也依旧蜿蜒伸展,未曾有丝毫改变。然而,曾经携手同游的恋人,却已如飘逝的云朵,不知去向。往昔同游时,恋人衣袖间散发的淡淡香气,如今似乎还萦绕在词人身旁,可斯人已去,只留下这若有若无的“袖口香寒”,与往昔的甜蜜形成鲜明对照。人去香存,更添几分孤寂与凄凉。词人将内心的苦涩比作秋莲之苦,形象而真切,让人感同身受。结尾“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二句,将词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深知,往昔那些在花间共度的美好时光,已如梦幻泡影,再也无法追回。如今,惜花之人已然离去,那娇艳的花朵,也只能在无人欣赏中独自凋零。词人只能发出一声声沉重的叹息,在命运的漩涡中,一筹莫展。
4. 作品点评
词人在词中重游旧地,以庾信自比,忆起往昔与爱人携手花间漫步的甜蜜,借此倾诉对情人的深切思念。“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他含泪倚花,默默无言,那缕暗香飘散无踪,恰似心中怅惘难寻归处。“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昔日爱人袖间余香似还萦绕,可如今只剩词人满心苦涩,如秋莲般凄凉。“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往昔花间誓言犹在,惜花人却已远去,娇花无人怜惜,徒留哀愁。这些词句,语调幽咽,满溢凄清,让人深感哀怨苦闷。全词用词精妙,营造出幽美意境,动人心弦。
# 势纵语咽,凄淡无聊,延巳、六一而后,仅见湘真。
近代词人谭献《箧中词》
上一篇:清·乾隆《二月十四日喜而有作》
下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