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yuè
·
·
shàng
yuán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lán
shān
huǒ
shù
lóng
wàng
zhōng
bǎo
chāi
lóu
yuǎn
hóng
liú
shèng
dài
zhǔ
huā
guī
huǎn
huǎn
hán
qīng
lòu
qiǎn
zhèng
zhà
liǎn
yān
fēi
yǔn
xīng
jiàn
jiù
shì
jīng
xīn
shuāng
lián
yǐng
ǒu
duàn
hèn
liú
nián
shuǐ
hèn
xiāo
cán
dié
fěn
sháo
guāng
qiǎn
chuī
xiāng
àn
chén
lǒng
zhuàn
dōu
zhú
xiǎo
fēng
líng
luàn
lán
gān
qiāo
biàn
wèn
lián
xiān
xiān
shén
shí
chóng
jiàn
jiě
xiāng
yuè
huá
jīn
mǎn

译文

衰落、快要熄灭的像火一样绚烂的树上,鱼形和龙形的灯在舞动,极目远望之中,那宝钗楼显得十分遥远。残留的烟花如同靺鞨宝石般泛着红光,琉璃装饰上还剩下一些碧绿色,想要叮嘱那花灯慢慢地熄灭、消散。夜寒渐退更漏声浅,正刚刚收拢那烟雾云气,坠落的流星像箭一样快速。往事刺痛心扉,那一对像并蒂莲一样的身影,如今情谊如藕丝般断裂。莫怨时光如水流逝,要怨恨就怨恨那消散残败的如同蝶粉般的青春,春光太过短暂。私语带着香气消散,暗尘蒙蔽器物,撰堂。都被晨风吹得凌乱。把栏杆全部敲遍,问帘后佳人,何时能再相见?不懂何为相思之苦,今夜的月光却如此圆满。

逐句剖析

"阑珊火树鱼龙舞":衰落、快要熄灭的像火一样绚烂的树上,鱼形和龙形的灯在舞动,

# 阑珊火树鱼龙舞:“阑珊”二句:谓上元之夜,灯事已近尾声,人们渐渐离去,远远望去闹市中的歌楼酒馆也愈来愈远了。

"望中宝钗楼远":极目远望之中,那宝钗楼显得十分遥远。

# 宝钗楼远:佳人居住的楼阁相距遥远,宝钗楼,唐宋时成阳酒楼名。陆游《林酒》:“但恨宝钗楼,胡沙隔成阳。”自注:“宝钗楼,咸阳旗亭也。”这里指想念中的情人所居。

"靺鞨余红":残留的烟花如同靺鞨宝石般泛着红光,

# 靺鞨:又称棘羯芽,即红玛瑙,因其产地在我国少数民族棘鞫所居之地,故称。

"琉璃剩碧":琉璃装饰上还剩下一些碧绿色,

# 琉璃:玻璃。清赵翼《陔徐丛考·琉璃》:“俗所谓琉璃,皆消融石汁及铅锡和以药而成,其来自西洋者较厚而白,中国所制,则脆薄而色微青。”诗词中常以靺鞨、琉璃等喻晶莹碧透之物。此处是指远望灯市上的红红绿绿的灯火。

"待属花归缓缓":想要叮嘱那花灯慢慢地熄灭、消散。

# 待属:待要斟酒相劝。属,注入。《仪礼·士昏礼》:“酌玄酒,三属于尊。”郑康成注:“属,犹注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之”,司马贞注日:“若今之舞讫相劝。”待:直等到。缓缓,慢慢、徐徐。苏轼《陌上花》:“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寒轻漏浅":夜寒渐退更漏声浅,

# 寒轻漏浅:谓元夕之夜已深,寒意袭人,漏壶的水也快要滴完了。

"正乍敛烟霏":正刚刚收拢那烟雾云气,

# 乍敛烟霏:烟雾刚刚散去。乍:初,刚刚。烟霏:烟火所形成的烟雾。

"陨星如箭":坠落的流星像箭一样快速。

# 陨星如箭:灯火如同箭一般划过天空。陨星:流星,此指元宵灯火。

"旧事惊心":往事刺痛心扉,

"一双莲影藕丝断":那一对像并蒂莲一样的身影,如今情谊如藕丝般断裂。

# 一双莲影藕丝断:喻与相思的情人远离,音讯断绝。

"莫恨流年似水":莫怨时光如水流逝,

"恨消残蝶粉":要怨恨就怨恨那消散残败的如同蝶粉般的青春,

# 消残蝶粉:艳妆消退二蝶粉,又作“蜒粉”,唐人宫妆。李商隐《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何处拂胸资婕粉,几时涂额藉蜂黄:”《野客丛书》引《草堂诗余注》:“蝰粉蜂黄,唐人宫妆也:”

"韶光忒浅":春光太过短暂。

# 韶光忒浅:美好的时光过于短暂。韶光:春光,美好的时光。忒:副词,太、过于。

"细语吹香":私语带着香气消散,

# 细语吹香:形容可爱的女子细声细气地谈笑及其所散发之香气。

"暗尘笼撰":暗尘蒙蔽器物,撰堂。

# 暗尘笼撰:微尘缭绕书斋。撰:撰堂。书斋:撰著诗文的所在。

"都逐晓风零乱":都被晨风吹得凌乱。

"阑干敲遍":把栏杆全部敲遍,

"问帘底纤纤":问帘后佳人,

# 帘底纤纤:指所思念之帘下的娇好的女子。纤纤,原指女子手之柔细,《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里代指所思念之女子。

"甚时重见":何时能再相见?

"不解相思":不懂何为相思之苦,

"月华今夜满":今夜的月光却如此圆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齐天乐·上元》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上片铺陈“兰皋向晚”“皎月飞光”的元宵胜景,旋即转入“远村羌管”“浪萍风梗”的孤寂之境,在繁华与落寞间形成强烈反差。下片“朝欢暮散”“别来最苦”直抒胸臆,以“凤凰池上”的旧梦与“暮烟飞扬”的现实相对照,道尽物是人非之痛。全词以“圆月”为眼,既写佳节团圆之乐,更衬“红颜已逝”之悲,在“亲舍”之思与“微楼”独倚间,将佳节热闹表象下的深沉孤寂娓娓道来,成就了一曲“以乐景写哀”的婉约绝唱。作者借上元节期间的所见所感,委婉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康熙年间,爱人早已离去,时光匆匆流逝。值此上元佳节,词人外出游赏,触景生情,思念亡人,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节令怀人词。表面看描写了节日的喧闹场景,实则抒发了繁华背后的孤寂情怀。作者借上元节期间的所见所感,委婉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阑珊火树鱼龙舞”以元宵盛景起笔,却以“望中宝钗楼远”顿生惆怅,灯火阑珊处暗藏"旧事惊心"的悲凉。绚烂的“鞣鞠余红”与冷清的“琉璃剩碧”相对,繁华落尽时更显“一双莲影藕丝断”的孤寂。

3. 分段赏析

上片“阑珊火树鱼龙舞”,开篇即描绘上元夜的繁华盛景。上元即元宵节,本是家人团聚、观灯赏月的佳节。纳兰笔下的“火树鱼龙舞”,生动展现了当时元宵佳节的喧闹场面——灯火辉煌,鱼龙灯舞动如生,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氛围。“望中宝钗楼远”,“宝钗楼”指代歌楼酒肆,此句转写热闹散后的冷清。人群渐渐散去,原本熙攘的酒肆饭庄变得空荡寂寥。纳兰目睹此景,内心不禁涌起一阵落寞,繁华过后的孤寂更显深沉。“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属花归缓缓”,描绘花灯渐熄的景象。五彩斑斓的花灯远望如琉璃般闪烁,然而这绚烂仅维持一夜。夜深人静时,花灯熄灭,繁华褪去,只余一片黯淡,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易逝。“寒轻漏浅。正乍敛烟霏,陨星如箭”,纳兰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过往的伤痛。元宵本是赏灯的佳节,但他却触景生情,回忆起不堪回首的往事。那些痛苦的记忆如利箭般刺痛他的心,令他在美好的夜色中倍感凄凉。“旧事惊心,一双莲影藕丝断”,更以“莲影”“藕丝”象征逝去的爱情,暗喻情缘断裂的痛苦。下片“莫恨流年似水,恨消残蝶粉。韶光忒贱”,纳兰感叹时光易逝,红颜老去。曾经的青春意气已成过往,如今只剩人老心灰,再也找不回往日的风采。他内心充满苦闷,却又无可奈何。“细语吹香,暗尘笼鬓,都逐晓风零乱”,词句间流露出纳兰的孤独与思念。与爱人相隔千里,无法相见,这份痛楚无人能解。夜风拂过,吹散了鬓角的尘埃,也带走了仅存的温柔。“阑干敲遍。问帘底纤纤,甚时重见?”纳兰反复叩问,渴望与爱人重逢。然而,他的痛苦无人能懂,只能独自承受。“不解相思,月华今夜满”,以月圆反衬人难圆,天公不解人情,偏要在今夜团圆,更添几分凄凉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才力不足。

清著名词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亦峰(陈廷焯)以容若为才力不足,可见有眼无珠。

现代著名汉学家吴世昌《词林新话》

# 最擅小令,誉其为清代令词之冠亦不为过。其长调亦情辞具美,格韵高远。

清学者许宗元《中国词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况周颐《摸鱼儿·咏虫》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