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珊火树鱼龙舞":衰落、快要熄灭的像火一样绚烂的树上,鱼形和龙形的灯在舞动,
# 阑珊火树鱼龙舞:“阑珊”二句:谓上元之夜,灯事已近尾声,人们渐渐离去,远远望去闹市中的歌楼酒馆也愈来愈远了。
"望中宝钗楼远":极目远望之中,那宝钗楼显得十分遥远。
# 宝钗楼远:佳人居住的楼阁相距遥远,宝钗楼,唐宋时成阳酒楼名。陆游《林酒》:“但恨宝钗楼,胡沙隔成阳。”自注:“宝钗楼,咸阳旗亭也。”这里指想念中的情人所居。
"靺鞨余红":残留的烟花如同靺鞨宝石般泛着红光,
# 靺鞨:又称棘羯芽,即红玛瑙,因其产地在我国少数民族棘鞫所居之地,故称。
"琉璃剩碧":琉璃装饰上还剩下一些碧绿色,
# 琉璃:玻璃。清赵翼《陔徐丛考·琉璃》:“俗所谓琉璃,皆消融石汁及铅锡和以药而成,其来自西洋者较厚而白,中国所制,则脆薄而色微青。”诗词中常以靺鞨、琉璃等喻晶莹碧透之物。此处是指远望灯市上的红红绿绿的灯火。
"待属花归缓缓":想要叮嘱那花灯慢慢地熄灭、消散。
# 待属:待要斟酒相劝。属,注入。《仪礼·士昏礼》:“酌玄酒,三属于尊。”郑康成注:“属,犹注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之”,司马贞注日:“若今之舞讫相劝。”待:直等到。缓缓,慢慢、徐徐。苏轼《陌上花》:“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寒轻漏浅":夜寒渐退更漏声浅,
# 寒轻漏浅:谓元夕之夜已深,寒意袭人,漏壶的水也快要滴完了。
"正乍敛烟霏":正刚刚收拢那烟雾云气,
# 乍敛烟霏:烟雾刚刚散去。乍:初,刚刚。烟霏:烟火所形成的烟雾。
"陨星如箭":坠落的流星像箭一样快速。
# 陨星如箭:灯火如同箭一般划过天空。陨星:流星,此指元宵灯火。
"旧事惊心":往事刺痛心扉,
"一双莲影藕丝断":那一对像并蒂莲一样的身影,如今情谊如藕丝般断裂。
# 一双莲影藕丝断:喻与相思的情人远离,音讯断绝。
"莫恨流年似水":莫怨时光如水流逝,
"恨消残蝶粉":要怨恨就怨恨那消散残败的如同蝶粉般的青春,
# 消残蝶粉:艳妆消退二蝶粉,又作“蜒粉”,唐人宫妆。李商隐《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何处拂胸资婕粉,几时涂额藉蜂黄:”《野客丛书》引《草堂诗余注》:“蝰粉蜂黄,唐人宫妆也:”
"韶光忒浅":春光太过短暂。
# 韶光忒浅:美好的时光过于短暂。韶光:春光,美好的时光。忒:副词,太、过于。
"细语吹香":私语带着香气消散,
# 细语吹香:形容可爱的女子细声细气地谈笑及其所散发之香气。
"暗尘笼撰":暗尘蒙蔽器物,撰堂。
# 暗尘笼撰:微尘缭绕书斋。撰:撰堂。书斋:撰著诗文的所在。
"都逐晓风零乱":都被晨风吹得凌乱。
"阑干敲遍":把栏杆全部敲遍,
"问帘底纤纤":问帘后佳人,
# 帘底纤纤:指所思念之帘下的娇好的女子。纤纤,原指女子手之柔细,《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里代指所思念之女子。
"甚时重见":何时能再相见?
"不解相思":不懂何为相思之苦,
"月华今夜满":今夜的月光却如此圆满。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节令怀人词。表面看描写了节日的喧闹场景,实则抒发了繁华背后的孤寂情怀。作者借上元节期间的所见所感,委婉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阑珊火树鱼龙舞”以元宵盛景起笔,却以“望中宝钗楼远”顿生惆怅,灯火阑珊处暗藏"旧事惊心"的悲凉。绚烂的“鞣鞠余红”与冷清的“琉璃剩碧”相对,繁华落尽时更显“一双莲影藕丝断”的孤寂。
3. 分段赏析
上片“阑珊火树鱼龙舞”,开篇即描绘上元夜的繁华盛景。上元即元宵节,本是家人团聚、观灯赏月的佳节。纳兰笔下的“火树鱼龙舞”,生动展现了当时元宵佳节的喧闹场面——灯火辉煌,鱼龙灯舞动如生,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氛围。“望中宝钗楼远”,“宝钗楼”指代歌楼酒肆,此句转写热闹散后的冷清。人群渐渐散去,原本熙攘的酒肆饭庄变得空荡寂寥。纳兰目睹此景,内心不禁涌起一阵落寞,繁华过后的孤寂更显深沉。“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属花归缓缓”,描绘花灯渐熄的景象。五彩斑斓的花灯远望如琉璃般闪烁,然而这绚烂仅维持一夜。夜深人静时,花灯熄灭,繁华褪去,只余一片黯淡,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易逝。“寒轻漏浅。正乍敛烟霏,陨星如箭”,纳兰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过往的伤痛。元宵本是赏灯的佳节,但他却触景生情,回忆起不堪回首的往事。那些痛苦的记忆如利箭般刺痛他的心,令他在美好的夜色中倍感凄凉。“旧事惊心,一双莲影藕丝断”,更以“莲影”“藕丝”象征逝去的爱情,暗喻情缘断裂的痛苦。下片“莫恨流年似水,恨消残蝶粉。韶光忒贱”,纳兰感叹时光易逝,红颜老去。曾经的青春意气已成过往,如今只剩人老心灰,再也找不回往日的风采。他内心充满苦闷,却又无可奈何。“细语吹香,暗尘笼鬓,都逐晓风零乱”,词句间流露出纳兰的孤独与思念。与爱人相隔千里,无法相见,这份痛楚无人能解。夜风拂过,吹散了鬓角的尘埃,也带走了仅存的温柔。“阑干敲遍。问帘底纤纤,甚时重见?”纳兰反复叩问,渴望与爱人重逢。然而,他的痛苦无人能懂,只能独自承受。“不解相思,月华今夜满”,以月圆反衬人难圆,天公不解人情,偏要在今夜团圆,更添几分凄凉与无奈。
# 才力不足。
清著名词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亦峰(陈廷焯)以容若为才力不足,可见有眼无珠。
现代著名汉学家吴世昌《词林新话》
# 最擅小令,誉其为清代令词之冠亦不为过。其长调亦情辞具美,格韵高远。
清学者许宗元《中国词史》
上一篇:清·况周颐《摸鱼儿·咏虫》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