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
"何事秋风悲画扇":又为什么会出现团扇害怕秋风到来的情况呢。
# 何事秋风悲画扇: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常用“秋风团扇”意象比喻妇人因年老色衰而见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等闲变却故人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
# 故人:指情人。
"却道故人心易变":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 却道故人心易变:看似白话,实为用典,语出南朝齐谢朓《同王主簿怨情》后两句“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汪元治本《纳兰词》误刻后句“故心人”为“故人心”,这一错误常被现代选本沿袭。故人:指情人。却道故人心易变(出自娱园本),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想当初唐皇与贵妃的山盟海誓犹在耳边,
# 骊山语罢清宵半: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泪雨霖铃终不怨":即使二人最终诀别,明皇只听得令人断肠的《雨霖铃》声亦无怨无悔。
# 泪雨霖铃终不怨:安史乱起,唐玄宗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相传途中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雨霖铃》曲。
"何如薄幸锦衣郎":而你又怎比得上薄幸的唐明皇呢,
# 何如薄幸锦衣郎:“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
"比翼连枝当日愿":起码他当日还与杨贵妃许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呢。
# 比翼连枝当日愿:唐白居易《长恨歌》载,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定情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当日愿:一作:泪雨零/夜雨霖。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词。描绘了一个为情所伤女子与薄情男子决绝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弃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典故,以“秋扇”等意象营造出幽怨、凄楚、悲凉意境,表达了被抛弃的幽怨之情,格调凄婉,语言流畅且富有哲理。
2. 写作手法
用典:“何事秋风悲画扇”引班婕妤典故,以秋扇被弃暗喻女子遭爱人冷落,从“人生若只如初见”营造的美好初遇情境,陡然转向现实的孤寂,强化了情感落差。夏日扇驱热,受人珍视,入秋则遭弃,恰如爱情由热络至冷淡,让读者深切感知女子的悲伤。对比:“人生若只如初见”营造出美好的初遇场景,一切充满希望、甜蜜温馨;紧接着“何事秋风悲画扇”将词情拉向残酷现实,从相亲相爱到相离相弃,形成鲜明的场景与情感对比。强烈的反差凸显出爱情的易逝与无常,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女子内心的失落与伤痛,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从云端跌入谷底的情感坠落。“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中,女子将对方与唐明皇对比。唐明皇虽最终负了杨贵妃,但也曾有过山盟海誓,许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承诺;而眼前之人,连这般曾经的美好都未曾给予。通过对比,突出女子对爱情坚贞的期许以及对现实中爱人的失望,强化了哀怨情绪,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女子的心酸。化用:“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化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昔日二人骊山盟誓,情比金坚,却因安史之乱,杨贵妃身死马嵬坡。女子借此典故,即便面对分离绝境,仍表明“终不怨”,既展现出爱情的无奈,又凸显其深情,使情感层次更为丰富,引发读者对爱情无常的喟叹。比喻:“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将女子被抛弃的命运比作秋天被闲置的扇子。扇子在夏天时被人使用,到了秋天就被弃置一旁,古典诗词中常用扇子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中女子遭受遗弃的悲惨境遇,以及那种被辜负、被冷落的哀怨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人生若只如初见”,仿若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它用最质朴的言语,勾勒出人们心底对初遇美好的眷恋。那时,一切都蒙着梦幻的轻纱,时光满溢甜蜜,纵有微瑕,也因憧憬而甘之如饴,满心期许未来更加灿烂。这一句,以平淡之笔写浓烈之情,刹那间将读者拽入回忆的漩涡,重温初恋的纯粹与温馨。可紧随其后的“何事秋风悲画扇”,笔锋急转,如寒风骤起,吹散美好幻梦。借班婕妤被弃典故,以秋扇遭冷落暗喻女子被弃的命运,鲜明地呈现出从相亲相爱到相离相弃的残酷转变。古典诗词里,扇子夏日驱暑,入秋则被弃置一旁,恰似女子曾受宠爱,最终却在岁月流转中被遗忘。此句巧妙化用典故,词情从云端跌入谷底,现实的冰冷扑面而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从模拟的女性视角出发,倾诉着主人公的自责与悔恨。纳兰性德年少时写下此词,彼时的他尚无力主宰命运,如同在命运洪流中漂泊的孤舟。即便并非负心之人,却也只能无奈面对人事变迁。连李隆基贵为帝王,都难护杨玉环周全,在权力、变故面前爱情脆弱不堪,更何况一介少年的纳兰。这两句将上阕的情感进一步深化,在感慨命运无常中,饱含着对逝去美好的痛惜。下阕:“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引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七夕佳节,二人于骊山华清宫长生殿内山盟海誓,那是爱情最炽热的模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犹在耳畔。然而,安史之乱的风云突起,让一切美好破碎,马嵬坡上杨贵妃香消玉殒,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后续唐明皇于栈道闻雨中铃声,肝肠寸断,作《雨霖铃》遥寄哀思。纳兰借此典故,塑造出女子即便面对决绝分别,依然不生怨怼的豁达与深情,可这豁达背后,实则藏着更深的哀怨与无奈,令人动容。结尾“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女子将自身境遇与唐杨二人相较,发出灵魂拷问。当年唐明皇虽有负于杨贵妃,可也曾有过海誓山盟,而眼前之人,连这点承诺都给不起。字里行间,尽显女子的情感坚贞,即便明知可能分离,也难忘旧情,执着如初。整首词至此戛然而止,却如余音绕梁,女子的哀怨、眷恋、无奈等诸多复杂情感,久久萦绕在读者心间,挥之不去,让人为之沉醉,也为之叹息。
4. 作品点评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以女子口吻,抒写被弃的幽怨之情,词风哀怨凄婉,含哲思。
# 题目写明:模仿古代的《决绝词》,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断绝关系的坚决表态。这里用汉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杨玉环的典故来拟写古词。虽说意在“决绝”,还是一腔怨情,这就更加深婉动人。
现代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于在春《清词百首》
# 决绝意谓决裂,指男女情变,断绝关系。唐元稹曾用乐府歌行体,摹拟一女子的口吻,作《古决绝词》。容若此作题为“拟古决绝词柬友”,也以女子的声口出之。其意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交友之道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现代中华书局副编审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
下一篇:清·郑燮《竹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