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壁图书府":东、壁二星掌管着天下的图书和文章,
# 图书府:国家藏书的地方。,东壁: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主管文章。因以称皇宫藏书之所。
"西园翰墨林":丽正殿书院人才济济,翰墨生香。
# 西园:魏武帝建立西园,集文人于此赋诗。园,一作“垣”。这里的东壁与西园,皆代指丽正殿书院。
"诵诗闻国政":诵读《诗经》能了解国家大事,
# 诗:即《诗经》。
"讲易见天心":讲习《易经》,可知道天道变数的本源。
# 易:即《易经》。
"位窃和羹重":我忝为宰相,负有调理政治的重任,
# 和羹:宰相的代称。,窃:谦词,窃居。
"恩叨醉酒深":承蒙皇帝赐宴,不觉喝得酩酊大醉。
# 叨:承受。,恩:恩惠。
"缓歌春兴曲":心情激动,吟咏一支颂扬春和景明的乐曲,
# 缓:一作“载”。
"情竭为知音":竭尽才智来依韵赋诗,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徙洛阳(今属河南)。曾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仕终左丞相,卒谥文贞。张说为文精壮,注重风骨,尤长于碑志,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贬官岳阳期间,诗风凄婉有情致。他三拜宰相,辅弼文治三十年,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又喜奖掖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翰、王湾等皆受其提携,对盛唐文学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诗歌《巡边在河北作》,传奇《梁四公记》《镜龙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是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应制诗。描绘宫廷生活或表达对皇恩的感激,此诗即围绕“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的宫廷宴饮场景而作。全诗通过描绘宫廷赐宴于书院的场景,表达了臣僚对皇恩的感戴及君臣相得的默契,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以“东壁”(星宿名,象征文运)和“西园”(曹植招贤之地)暗喻书院的文化地位。通过典故赋予书院以历史厚重感,既展现作者学识渊博,又隐晦颂扬皇帝设立书院的圣明。化用:颔联“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引用《诗经》《易经》,将儒家经典与治国、天道相联系,既突出书院研讨经世致用的功能,又暗示文人以学问辅佐君王的使命感。对仗:全诗四联均严守对仗规则。例如颈联“位窃和羹重,恩叨醉礼深”中,“位窃”对“恩叨”,“和羹重”对“醉礼深”,且“重”与“深”均含程度义,形成工对。
3. 分段赏析
首联“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以星宿意象与历史典故相映成趣。东壁二星主掌天下文运,暗喻皇家书院的文脉正统;曹魏西园雅集之典,则赋予书院以名士雅聚的文化品格。此联通过天象与人文的双重隐喻,既彰显丽正殿书院承天应人的建设意义,又为全诗奠定清雅超逸的文人风骨基调,巧妙将书院的政治功能与士人精神追求熔铸一体。颔联“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构建起经典研习与现实关怀的思维闭环。上句取《诗经》观风俗、知得失的政教传统,强调经世致用之学;下句借《周易》究天人之际的哲学维度,拓展认知宇宙规律的学术境界。这种由《诗》《易》构筑的二元阐释体系,既暗合书院“为天地立心”的治学高度,又显露士大夫以学术参赞化育的精英意识,使文化话语权与政治参与欲达成微妙平衡。颈联“位窃和羹重,恩叨醉礼深”在自谦与自得间展露士人双重心态。“和羹”用《尚书》盐梅调鼎之典,以烹饪喻治国,既显宰辅之责的如履薄冰,又含经纶满腹的治世自信;“醉礼”既写宴饮酬酢的表层欢愉,更暗喻君臣遇合的深层欣慰。这种“重任在肩”与“恩宠加身”的情感,典型折射出盛世文臣既矜持又感恩的矛盾心理。尾联“载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以春秋笔法作结,明为应制颂圣,实含多层寄寓。春兴意象既喻政治清明,又指文运昌盛;“知音”之叹既表忠君之诚,亦含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传统。这种将颂圣主题与文人价值观相融合的收束方式,使全诗超越普通应制诗的格套,展现出士大夫精神世界中道统与政统的复杂纠缠。
4. 作品点评
这首应制诗布局严谨,每一句都紧扣主题,将书院景象、赐宴场景以及应制诗的创作背景依次铺陈开来。不过,作为应景之作,字里行间难免流露出对皇上的逢迎之意,在内容方面实在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 这首诗写得失之太露,读后少有余味。
陕西日报社总编辑赵岩《千家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