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城猎猎戍旗风":无限寒意的边城戍旗飘扬猎猎生风,
# 戍旗:要塞戍之旗。,猎猎:风声。
"独倚危楼怅望中":我独自一人倚偎高楼怅然远望。
# 危楼:高楼。
"万里山河唐土地":万里山河都是大唐的土地,
# 唐土地:指包括夏州在内的唐朝广阔国土。
"千年魂魄晋英雄":在这土地上千百年来有多少戍边英雄为国献身捐躯。
# 千年魂魄晋英雄:晋朝时期,北方大乱,五胡乱华,先后建有十六国,其中匈奴人、大夏世祖赫连勃勃,就是夏州城建城之人(当时叫做统万城)。大夏建国后,晋朝和大夏国的赫连勃勃作战于统万城,边塞战士死伤阵亡极多。
"离心不忍听边马":边疆的愁苦不忍心去倾听,
# 边马:边塞地区的马。,离心:别离之情。
"往事应须问塞鸿":以往的事情不堪去询问。
# 塞鸿:边塞的大雁。塞鸿秋季南来,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边塞鸿雁可以寄书,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
"好脱儒冠从校尉":最好脱掉文人的帽子去当一个武官,
# 校尉:武职名。隋唐为武教官,位次将军。,儒冠:儒生戴的帽子,表明他们的身份,但不一定有特定社会地位。
"一枝长戟六钧弓":拿起武器去保卫国土立功边疆。
# 六钧弓:钧是古代重量计量单位之一,一钧相当于三十斤,六钧即拉力一百八十斤,用来比喻强弓。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城的壮阔景象与苍凉氛围,体现了诗人对往昔英雄的追慕与敬仰,营造了深沉而激昂的情感氛围,表达了诗人渴望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边城的典型景象,如“寒风劲吹”“旗幡猎猎”“边马嘶鸣”“塞鸿翱翔”等,营造出一种苍凉、雄浑的氛围,进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离愁以及壮志豪情。虚实结合:首联、颈联以实写为主,具体描绘了登楼所见的边城实景,如边城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等;颔联则虚写,通过追念历史,跨越时空,将大唐的辽阔疆域和三晋的英雄人物融入诗中,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用典:尾联“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而富有深度。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起笔便描绘登楼所见,一幅极具边地特色的画面跃然纸上。边城矗立于雄伟的崇山峻岭之中,寒风凛冽,城楼上的旗幡在风中猎猎作响。“怅望”二字揭示了诗人正被周遭的环境所感染,内心积聚着一股难以排遣的抑郁之气。颔联中,诗人带着“怅望”的目光,思绪飘向与这片土地相关的历史。不禁感慨大唐帝国疆域辽阔,三晋之地英雄辈出。这两句诗气势恢宏,它跨越了千万里的空间,纵览了千余年的历史,尽皆融入诗人的诗情画意之中。颈联,“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诗人从遥远的历史回到眼前的现实。萧萧的马鸣声和翱翔天际的塞鸿,充斥在诗人的耳畔和眼前。“离心”指的是离愁别绪,诗人宦游在外,心中已满是离愁,实在不忍听那悲凉的边马嘶鸣。下句则说自己的坎坷往事,应随着塞鸿而远去。尾联,“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诗人再度将情感调高。他决心脱下儒冠,换上盔甲,手持弯弓长戟,成为一名边关戍卒,立志在边疆建功立业。这两句虽只是罗列了兵器名称,却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掷地有声。诗人的语气轻快而豪迈,宛如一个投笔从戎的班超再世。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律,是诗人在登临边城时,因眼前景物而触发情感,进而抒发了对往昔英雄豪杰的追慕之情,以及渴望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诗作沉稳有力,行文脉络跌宕起伏,笔力雄健,情感深沉,堪称诗人在众多作品中难得的好诗。
# 唐末昭谏诗,犹棱棱有骨。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并不椎琢,慷慨可爱。
清冯班《二冯先生评阅才调集》
# 高唱。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