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门名路两何凭":利益之门和名声之路这两者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
"百岁风前短焰灯":人生百年就像风前的短焰灯。
# 百岁:犹百年,指一生。
"只恐为僧僧不了":只怕出家为僧也不能了却,
# 了:领悟,明白,解脱。,僧:一作心。
"为僧得了总输僧":就算出家为僧了却也终究比不上真正的僧人。
# 总:一作尽。,得:一作心。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利门名路两何凭,百岁风前短焰灯”,诗人开篇直抒胸臆,指出追求利益和名声的道路没有可靠的依据。“两何凭”以反问的形式,强化了对名利之路的否定态度。接着用“百岁风前短焰灯”这一精妙的比喻,将名利比作在风中即将熄灭的微弱灯火,即便有“百岁”的漫长时间,也难以持久,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名利的虚幻和脆弱本质,为后文对为僧之道的论述做铺垫。后两句:“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总输僧”,由对名利的批判转向对僧人修行的关注。“只恐为僧僧不了”表达了诗人对僧人不能真正领悟佛法、实现修行目标的担忧。“为僧得了总输僧”则进一步说明,如果僧人能够真正明了佛法,参透为僧之道,才能尽显僧人的价值,否则就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僧人。这两句层层递进,突出了真正修行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僧人专注修行、追求佛法真谛的殷切期望。
# 梁朝杜舍人杜荀鹤为诗愁苦,悉于教化。每于吟讽,得其至理。
五代十国何光远《鉴戒录》卷九
上一篇:唐·韩偓《荷花》
下一篇:唐·杨玢《批子弟理旧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