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ng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yǒng
shòu
寿
bīng
lái
jiōng
jīn
lián
yìn
zhōng
tíng
liáng
tái
guǎn
sān
gēng
yóu
fēng
yáo
jiǔ
líng

译文

夜里宫门不锁永寿殿已来了围兵,如今宫殿荒凉,再也不见潘妃妙曼的舞姿了。梁朝宫中的笙歌箫管三更停歇后,仍然能够听到习习夜风摇响檐前九子铃。

逐句剖析

"永寿兵来夜不扃":夜里宫门不锁永寿殿已来了围兵,

# 扃:关宫门。中兴元年,雍州刺史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率兵攻入南齐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齐的叛臣王珍国等作内应,夜开宫门入殿。时齐废帝正在含德殿吹笙歌作乐,兵入斩之。,永寿:殿名。南齐废帝萧宝卷宠爱潘妃,修建永寿、玉寿、神仙等宫殿,四壁都用黄金涂饰。

"金莲无复印中庭":如今宫殿荒凉,再也不见潘妃妙曼的舞姿了。

# 金莲:齐废帝凿金为莲花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

"梁台歌管三更罢":梁朝宫中的笙歌箫管三更停歇后,

# 梁台:晋、宋间称朝廷禁省为台。

"犹自风摇九子铃":仍然能够听到习习夜风摇响檐前九子铃。

# 九子铃:挂在宫殿寺庙檐前作装饰用的铃,用金、玉等材料制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齐宫词》是李商隐于大中十一年(857)宦游江东,目睹六朝金粉之地遗迹后所作七绝。诗虽以“齐宫”为题,却兼咏齐、梁。前两句写南齐因齐废帝荒淫致亡国,后两句转写梁台歌管。李商隐未直白议论,而是将对历史兴衰、统治者荒淫的批判融入叙事。以简洁凝练语言,从独特横断面剖析南齐亡国,又暗示梁代重蹈覆辙,含蓄揭示“亡国败君相继”的历史规律,尽显其高超艺术水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李商隐任职盐铁推官后,踏上了宦游江东之路,足迹遍布今南京、扬州等地。这片曾为六代繁华金粉汇聚之所,承载着南朝历代短暂统治的兴衰荣辱,如今在诗人眼前,往昔的辉煌已化作历史的陈迹。目睹此景,李商隐内心深受触动,那一段段王朝迅速更迭的过往,犹如警钟在耳,强烈的亡国之忧涌上心头。他深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当下的唐朝,统治集团内部诸多问题浮现,奢靡之风渐盛。于是,李商隐以笔为剑,创作了《齐宫词》这首诗,期望借古喻今,让唐朝统治集团能从南朝的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展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介绍了李商隐目睹六朝金粉之地遗迹后创作此诗的背景。描绘了南齐因齐废帝荒淫导致亡国的场景,以及梁台的歌管之景。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统治者荒淫的批判。营造出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氛围。表达了诗人借古讽今,对朝代更迭、统治者重蹈覆辙的无奈与感叹。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李商隐借南齐、梁代统治者荒淫亡国的历史,影射唐朝统治集团的奢靡之风,希望唐朝能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诗中对齐、梁历史的描写,实则是对唐朝现实的一种警示,让读者通过历史的镜子,看到当下社会潜在的危机,从而引发对现实的思考。以静衬动:在描写梁台时,诗人通过“风摇九子铃”的寂静声响,衬托出此前“梁台歌管”的喧闹。在寂静中,那微弱的铃声更能引发读者对曾经热闹场景的联想,这种以静衬动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巧妙地暗示出梁代宫廷的奢靡与浮华。对比:诗中多处运用对比与呼应手法。“歌管三更”与“夜不扃”在时间上呼应,展现出不同朝代在相似时间节点上的宫廷场景;“犹自”与“无复”形成对比,一边是梁代歌管依旧的奢靡,一边是南齐金莲不再的落寞,通过这种对比,强化了历史兴衰的反差感,凸显出统治者不吸取历史教训的可悲,也使诗歌的结构更加严谨,增强了表达效果。

3. 分段赏析

《齐宫词》虽以“齐宫”为名,却匠心独运地串联起齐、梁两代历史。作为一首七绝,它篇幅短小,却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内涵与非凡的艺术魅力。开篇“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生动勾勒出南齐亡国的危急时刻。齐废帝萧宝卷沉迷声色,生活奢靡无度,对国家命运全然不顾。梁武帝萧衍趁机挥军直捣南齐宫廷。那一夜,南齐宫廷门户大开,无人防守。曾经象征齐废帝与潘妃奢华生活的“金莲”舞步,自此消失。诗人将漫长复杂的亡国过程,巧妙浓缩于这一特定场景,“永寿”指代齐宫永寿殿,是齐废帝享乐之处;“金莲”源自其为潘妃所创的“步步生莲华”典故。这些元素被不着痕迹地融入诗句,既简洁点明南齐灭亡结局,又刻画出齐废帝亡国前的昏聩,让人看到南齐长期弥漫的奢靡之风与亡国根源,恰似戏剧特写,以小见大。把“含德殿”改为“永寿殿”,“夜开宫门”变为“夜不扃”,强化了奢靡与慌乱的氛围。“金莲无复印中庭”中“无复”二字,饱含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荒淫误国的讽刺。后两句“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视角转向梁代宫廷。此时梁台即昔日齐宫,只是换了主人。“歌管三更”呼应“夜不扃”,“犹自”与“无复”形成对比。李商隐没有直接描写梁台的奢华,而是抓住“九子铃”这一关键事物进行暗示。齐废帝曾用庄严寺玉九子铃装饰潘妃宫殿,这一细节映照出他的荒唐。诗人让“九子铃”在梁台歌管停歇后的寂静中出现,以静衬动,暗示此前歌管之盛,同时表明梁宫新主重蹈齐废帝荒淫覆辙,暗示梁代必然走向灭亡。

4. 作品点评

此诗的精妙之处在于,诗人巧妙地将议论隐匿于字里行间。全诗表面上不见直白议论,实则每一处叙写与慨叹,都饱含着对所涉之事的深刻见解。这般不着痕迹的议论方式,既让诗歌保持了意境的完整,又使观点得以委婉传达,足见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与高超的创作技巧,也成就了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兼《对镜》

下一篇:唐·白居易《三月三日怀微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