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巫峡杨柳多":巫山巫峡一带杨柳繁多,
"朝云暮雨远相和":朝云与暮雨远远地相互应和。
# 朝云暮雨:宋玉《高唐赋》中描写楚王与巫山神女欢会,神女说她朝为云暮为雨,朝朝暮暮,在阳台之下。下句“阳台”即指此。
"因想阳台无限事":因为想起阳台的无数故事,
"为君回唱竹枝歌":所以为你回唱一曲竹枝歌。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运用了“朝云暮雨”以及“阳台”的典故。“朝云暮雨”源自宋玉《高唐赋》中楚怀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阳台”也是该典故中的地点。通过运用这些典故,为诗歌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丰富了诗歌内涵,引发读者对神话故事中情感纠葛的联想,使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深沉含蓄。借景抒情:开篇“巫山巫峡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描绘出巫山巫峡杨柳众多,朝云暮雨相互应和的景象。诗人借这一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以此抒发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或许是对爱情的向往,或许是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让读者能从景色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思。想象:由眼前的巫山巫峡杨柳、朝云暮雨之景,诗人联想到“阳台无限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种联想与想象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从现实的景物描写延伸到虚幻的神话世界,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与艺术张力,让读者跟随诗人的思绪一同进入到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2. 分段赏析
词的开篇“巫山巫峡杨柳多”,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巫山巫峡,那里杨柳郁郁葱葱,繁茂的柳枝在风中摇曳,为整首词奠定了一个充满生机却又略带神秘的基调。“朝云暮雨远相和”,描绘出朝云与暮雨相互呼应的画面。在巫山巫峡的特定环境中,云雾缭绕,细雨纷纷,朝云暮雨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一句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巧妙地引入了神话传说,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因想阳台无限事”,诗人由朝云暮雨进一步联想到阳台的诸多故事。阳台在神话传说中,是楚怀王与巫山神女相遇、欢会的地方,充满了浪漫与神秘色彩。诗人在此处展开丰富的想象,那些发生在阳台上的故事,或美好,或哀怨,都在诗人的脑海中浮现,也引发了读者对这些故事的遐想。“为君回唱竹枝歌”,最后诗人表示要为君回唱竹枝歌。竹枝歌在当时多为民间传唱的歌曲,风格清新质朴。诗人以回唱竹枝歌作结,一方面与前文的联想与感慨相呼应,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竹枝歌传递出去;另一方面,也给整首词增添了一份民间文化的气息,使诗歌更具生活韵味。整首词通过对巫山巫峡景色的描绘,运用典故、联想与想象等手法,将自然、神话与个人情感紧密相连,展现出刘禹锡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与深厚底蕴。
上一篇:唐·白居易《三月三日怀微之》
下一篇:唐·于武陵《山上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