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zhōu

朝代:唐作者:徐凝浏览量:2
xiāo
niáng
liǎn
nán
shèng
lèi
táo
méi
jiān
jué
chóu
tiān
xià
sān
fēn
míng
yuè
èr
fēn
lài
shì
yáng
zhōu

译文

少女娇美的面庞遮掩不住相思离别眼泪,桃叶眉上所挂的一点忧愁也容易被人察觉。若是三分这天下明月夜,可爱的扬州竟然占去了两分。

逐句剖析

"萧娘脸薄难胜泪":少女娇美的面庞遮掩不住相思离别眼泪,

# 胜:能承受。,脸薄:容易害羞,这里形容女子娇美。,萧娘:南朝以来,诗词中的男子所恋的女子常被称为萧娘,女子所恋的男子常被称为萧郎。

"桃叶眉尖易觉愁":桃叶眉上所挂的一点忧愁也容易被人察觉。

# 觉:察觉。,桃叶:原指晋王献之爱妾名。南朝陈僧智匠《古今乐录》载:晋代王献之有妾名桃叶,笃爱之,故作《桃叶歌》。后常用作咏歌妓的典故。这里代指所少女的代称或指思念的佳人。

"天下三分明月夜":若是三分这天下明月夜,

# 天下三分:《论语·泰伯》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夸赞周文王,“三分天下”后来泛指泛指势力强大。徐凝套用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势,来夸示扬州。

"二分无赖是扬州":可爱的扬州竟然占去了两分。

# 无赖:无奈,无可如何,常用以指称烦扰多事者。诗中作者是说,满腹愁怀却偏又遇见月光朗照,觉得甚是不堪。后世转而用来表达可爱、亲昵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扬州》是唐代诗人徐凝笔下的七言绝句,诗的开篇两句细腻地抒发情感,追忆往昔于扬州与心爱之人分别时,对方那缱绻难舍的动人情态,将离别的惆怅刻画得入木三分。后两句别出心裁,诗人以怨叹明月为切入点,委婉含蓄地传递出对扬州女子的深切思念,余韵悠长。这首诗表面上写扬州之地,实则字里行间皆是对人的深情眷恋,可谓地因人而声名远扬。诗人借景抒情、思景念人,景与人相互映照,交相辉映,尽显诗歌艺术之精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徐凝(?~?),唐代诗人。籍贯睦州(今浙江建德)。他与元稹、白居易友善,穆宗时曾至杭州谒白居易,其诗《庐山瀑布》受白居易赏识。其诗以七绝见长,风格简古,意境高远,笔墨流畅、自然。 他提及牡丹的三首诗作,为后人所推崇。明人杨基评价他的诗作“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亦工书法。主要作品有《忆扬州》《奉酬元相公上元》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忆扬州》是唐代诗人徐凝的诗作,徐凝曾客居扬州,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他邂逅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岁月流转,即便时光渐渐模糊了许多记忆,这段情却依然鲜活如初,每每忆起,皆是美好。正是这份萦绕心头的眷恋,催生了他笔下那首经典的《忆扬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人诗。回忆了与故人的离别场景,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思念之情与离别愁恨。

2. 分段赏析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两句,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离别时的哀婉场景。正如李商隐所言“相见时难别亦难”,此处“萧娘”“桃叶”皆为所思之人的代称,看似重复的“愁眉”“泪眼”,经诗人以“难”“易”二字巧妙串联,不仅毫无累赘之感,反而层层递进,将离人反复徘徊、难以释怀的缱绻情思,渲染得淋漓尽致。当日的愁绪凝结于眉梢,泪水滑落于脸颊,那份刻骨铭心的痛楚,都化作了分别后绵延不绝的思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当思念在心底翻涌,诗人满心惆怅却无人倾诉,唯有抬头望月。可这轮明月,偏偏是昔日扬州见证离别的那一轮,徒增愁绪与恨意。岁月虽能冲淡离别时的凄苦,但思念的丝线却愈发绵长。这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本与明月无关,然而它曾映照离人泪湿的双眼,仿佛饱含深情;如今又在离别后冷眼看尽愁人悲欢,恰似无情。如此矛盾的情境,让明月也变得“无赖”起来,成为诗人情感宣泄的寄托。

3. 作品点评

当诗人于深夜仰望明月,本欲借月色消解愁思,却未料月华如水,反而勾起更深的思念,故而慨叹“明月无赖”。“无赖”一词,向来兼具褒贬双重意味,在此处,诗人因明月撩拨心绪,饱含抱怨之意。然而,后世读者却被诗中扬州明月的独特意象所吸引,脱离了原诗语境,将此句单独摘出,用以赞叹扬州月夜之美,“无赖”二字也随之转化为饱含喜爱的亲昵之语。这一现象,恰是文学形象超越作者创作本意、衍生出多元解读的生动例证。在古典绝句的创作中,诗人常于结尾处运用“一笔荡开”之法,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但徐凝此诗别具一格,在第三句便陡然转折,打破常规。前两句对愁眉泪眼的细腻刻画,已将离情别绪渲染至极,正当读者以为余韵将止时,诗人却突然引入明月意象,以月之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将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推向高潮,尽显构思之奇巧。表面上,这两句使诗歌节奏陡然变化,似将诗意截断;但题中“忆”字如丝线般贯穿始终,将前后文紧密相连,让那份萦绕心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愈发浓烈。毕竟,月光本是普照大地,并无偏爱扬州之意,而扬州的魅力,也绝非仅靠月色便能全然展现。诗歌的妙处,往往在于以看似不合常理的表达,直抵情感与事理的本质。“三分”“无赖”这般新奇的想象并非无源之水,其灵感既有对前人的借鉴,又有独特的创新。《论语》中“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意在赞颂周文王,虽无诗意,却为数字入诗提供了雏形;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妙喻,更是开数字夸张之先河。而徐凝笔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不仅诗意盎然,更以突破性的想象惊艳世人。这些数字的运用,超脱常理,却极具艺术感染力,令扬州月色名满天下,“二分明月”更成为扬州的文化符号,引得无数人心驰神往。后世苏轼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写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同样以数字解构意象,别具韵味;王安石“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中的“春色恼人”,化用“月色无赖”的笔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勾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极言扬州之淫侈,令人留恋,语自奇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月明无赖,自是佳句,与扬州尤切。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洪容斋以为诸如《辞韩侍郎》、《相思林》、《忆扬州》亦皆有情致。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为有》

下一篇:唐·白居易《梦微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