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花南地知难种":这种花在南方知道很难种植,
"惭愧僧闲用意栽":僧人的闲情用心栽培让人惭愧。
"海燕解怜频睥睨":海燕懂得怜惜频频窥视,
# 睥睨:本意斜视,有厌恶或傲慢意,本诗仅其意而用之。
"胡蜂未识更徘徊":胡蜂不认识(牡丹)更是来回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白白生长的芍药徒然嫉妒,
"羞杀玫瑰不敢开":羞得玫瑰不敢开放。
"惟有数苞红萼在":只有几朵带红色花萼的花苞在,
"含芳只待舍人来":饱含芳香只等待舍人到来。
# 舍人:本是官名。
唐代诗人
徐凝(?~?),唐代诗人。籍贯睦州(今浙江建德)。他与元稹、白居易友善,穆宗时曾至杭州谒白居易,其诗《庐山瀑布》受白居易赏识。其诗以七绝见长,风格简古,意境高远,笔墨流畅、自然。 他提及牡丹的三首诗作,为后人所推崇。明人杨基评价他的诗作“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亦工书法。主要作品有《忆扬州》《奉酬元相公上元》等。
1. 写作手法
拟人:“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诗人赋予芍药和玫瑰“嫉妒”“羞愧”的人类情感,说芍药嫉妒牡丹却无能为力,玫瑰在牡丹面前自惭形秽,不敢绽放。通过拟人,生动地衬托出牡丹的出众风姿,也暗含对牡丹品格的赞美。烘托:“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诗人不直接描写牡丹的美,而是通过写海燕因怜爱频频注视,胡蜂虽不认识却被吸引徘徊不去,从侧面烘托出牡丹的魅力,让读者从这些生物的反应中想象牡丹的动人之处。情景交融:“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诗人描绘牡丹含芳静待的景象,将自身渴望知音、期待被赏识的情感融入其中。盛开的牡丹之景与诗人期盼被理解、重用之情交融,让读者在欣赏牡丹姿态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境。借物抒情:诗人通篇写牡丹,从其在南方难种却被僧人培育,到牡丹引得众生物的不同反应,再到牡丹含芳待人。实则是以牡丹自喻,借牡丹色香俱佳却谦逊等待知己的品质,抒发自己虽有才华却渴望被赏识、愿为知音奉献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颇为精妙。牡丹原产于我国西北之地,历经漫长岁月的精心栽培,才成为闻名遐迩的花中珍品。其种植与天时、地利以及人们的栽培技术、经验紧密相连,绝非易事。在南方,想要成功栽种牡丹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开元寺的僧人却能于忙碌之中抽出闲暇,用心栽培,最终培育出超凡脱俗的牡丹花,实在令人赞叹。颔联“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此联与下联生动展现了牡丹的非凡之处。看那海燕,最具怜爱之情,频频飞临,似在细细观赏;胡蜂虽不认识牡丹,却被其绝美的容颜与馥郁的芳香深深吸引,在花丛间来回盘旋,久久不愿离去。颈联“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芍药素有“花相”之誉,花朵艳丽,却因常被人取块根入药,在观赏价值上稍显逊色,与牡丹相比,只能徒增嫉妒,也是白费心力。而那向来以香艳闻名的玫瑰,在牡丹的绝世风姿面前,自感羞愧,甚至不敢轻易绽放。这颔联与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牡丹不同寻常的风姿烘托得淋漓尽致。尾联“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色香双绝的牡丹并非孤芳自赏。它将自身的艳丽与芬芳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懂得欣赏它的人。这首诗表面是在赞美牡丹,实则是作者以牡丹自比。牡丹虽有着倾国之姿,却毫无骄矜之气,对真正懂它、欣赏它的人,始终怀着真挚的情感。
3. 作品点评
此诗借烘托与拟人之法,塑造牡丹形象,以间接描写传情。景情相融,绘物生动,启人遐思。
上一篇:唐·高适《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
下一篇:唐·杜甫《奉赠严八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