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符天数":五月正合上天之数,
"五音调夏钧":五音调和构成夏日乐章。
"旧来传五日":自古以来传承五月初五,
"无事不称神":这一天诸事皆神奇。
"穴枕通灵气":艾草置于枕旁可通灵气,
"长丝续命人":佩戴长命缕能祈求续命。
# 长丝续命人:中国民间旧俗于端午节以彩丝系臂,认为可以避灾延寿,故名续命缕。
"四时花竞巧":四季花卉此时争奇斗巧,
"九子粽争新":新颖的九子粽纷纷呈现。
"方殿临华节":方正的宫殿迎来佳节,
"圆宫宴雅臣":在宫廷中宴请高雅的群臣。
"进对一言重":臣子进言答对一言为重,
"遒文六义陈":精湛诗文依六义铺陈。
"股肱良足咏":得力的臣子值得赞颂,
"风化可还淳":期盼风化能回归淳朴。
"律中蕤宾":律管对应蕤宾之律,
"献酬之象著":宴会上主人与宾客相互敬酒的情景显著。
"火在盛德":此时夏火正值盛德之时,
"文明之义燀":彰显出光明磊落的意义。
"故以式宴陈诗":所以在此举行宴会、吟诗作赋,
"上和下畅者也":使得君臣上下和乐舒畅。
"朕宵衣旰食":朕早起晚睡、勤于政务,
"辑声教于万方":致力于在天下各地整顿声威与教化,
"卜战行师":谋划征战、部署军队,
"总兵钤于四海":掌控着四海的军事大权,
"勤贪日给":每日忙碌,不辞辛劳,
"忧忘心劳":心中常存忧虑。
"闻蝉声而悟物变":听到蝉声便感悟到事物的变化,
"见槿花而惊候改":看到槿花开放就惊叹于节候的更迭。
"所赖济济朝廷":所幸朝廷人才济济,
"视成鹓鹭":大臣们如同鹓鹭般整齐有序,各司其职。
"桓桓边塞":边疆将士威武雄壮,
"责办熊罴":如同熊罴般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喜麦秋之有登":欣喜于麦秋时节粮食丰收,
"玩梅夏之无事":欣慰于梅夏之时天下太平无事。
"时雨近霁":近日雨过初晴,
"西郊靃靡而一色":西郊草木随风摇曳,呈现出一片统一的景色。
"炎云作":炎热的云气蒸腾,
"南山嵯峨而异势":南山巍峨耸立,姿态各异。
"正当召儒雅":此时正宜召集博学儒雅之士,
"宴高明":宴请才德高尚之人。
"广殿肃而清气生":宽敞的宫殿庄严肃穆,清气自然生发,
"列树深而长风至":排列整齐的树木幽深茂密,清风悠悠拂来。
"厨人尝散热之馔":厨师呈上消暑散热的美食,
"酒正行逃暑之饮":酒官献上避暑的佳酿。
"庖捐恶鸟":厨房摒弃不好的食物,
"俎献肥龟":宴席上献上肥美的龟肉。
"新筒裹练":用新竹筒包裹着白米,
"香芦角黍":还有用香芦叶包的粽子,
"恭俭之仪有序":恭敬节俭的礼仪井然有序,
"慈惠之意溥洽":仁慈惠爱的心意广泛施及众人。
"讽味黄老":大家诵读、品味黄老之学,
"致息心于真妙":在玄妙精妙的境界中让心灵得到安宁。
"抑扬游夏":探讨、发扬子游、子夏的儒学精神,
"涤烦想于诗书":从诗书经典中涤除烦恼杂念,
"超然玄览":超脱尘世,
"自足乐":悠然自得,
"何止柏枕桃门":这其中的乐趣哪里仅仅是柏木枕头、桃木门户,
"验方术于经记":在经书记载中检验方术。
"䌽花命缕":彩花和续命缕。
"观问遗于风俗":观察民间在风俗中互赠物品的传统,
"感婆娑于孝女":感叹孝女曹娥的孝行,
"悯枯槁之忠臣而已哉":怜悯那些忠诚却遭遇困境的臣子呢。
"叹节气之循环":感叹节气的循环往复,
"美君臣之相乐":赞美君臣之间和睦欢乐的景象,
"凡百在会":凡是参与此次宴会的人,
"咸可赋诗":都可以赋诗。
"五言纪其日端":我用五言诗记录今日端午,
"七韵成其火数":用七韵诗契合火德之数,
"岂独汉武之殿":这哪里只是像汉武帝的宫殿那样,
"盛朝士之连章":让朝中大臣纷纷连篇作诗。
"魏文之台":也如同魏文帝的高台之上,
"壮辞人之并作云尔":让文人们一起创作壮丽诗篇而已。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节日题材诗。描绘了唐代宫廷在端午节时三殿宴饮群臣的盛大场景,体现出唐代皇家对端午节的重视,同时表达了唐玄宗对臣子的赞赏以及对淳朴风化的期许。
2. 分段赏析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五月符天数”开篇点明端午所在的五月,在夏历中与天数相符,具有特殊的时序地位。“五音调夏钧”则强调五月的五音与夏季的音律相协调。“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说明自古以来五月初五这天,各种习俗活动都充满神秘色彩,为全诗奠定了节日的神秘氛围,也体现出端午在古人心中的特殊意义。这几句从时间与文化传统角度切入,简洁有力地引出端午主题。“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穴枕通灵气”提及悬挂艾草驱邪的习俗,古人认为艾草有通灵气、驱邪祟的作用。“长丝续命人”生动描写了唐代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长命缕)祈求安康的风俗,寄托人们对生命延续、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展现了端午时节花卉争奇斗艳,九子粽新颖独特的景象,从视觉和饮食方面描绘端午特色,体现出节日的丰富多彩,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宫廷生活的精致与讲究。“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形象地展现出宫廷在端午佳节设宴的场景,“方殿”“圆宫”描绘出宴会场所的恢弘大气,“临华节”“宴雅臣”则体现出在盛大节日里宴请群臣的礼仪之盛。“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反映宴席间君臣赋诗答对的文雅互动,臣子进言被视为重要之事,且以精湛的诗文展现文学素养,体现了唐代宫廷文化中对文学和才学的重视,也彰显出君臣之间融洽、文雅的关系。“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股肱良足咏”,玄宗对臣子的才能和辅佐之功给予高度赞赏,将臣子比作得力的股肱之臣,认为值得歌颂。“风化可还淳”则表达了玄宗对社会风气的期许,希望通过君臣的共同努力,使社会风化回归淳朴,体现出君王对国家治理和社会风气塑造的思考,升华了诗歌主题,从宫廷宴会延伸到对国家治理和社会风尚的关注。
上一篇:唐·戴叔伦《独坐》
下一篇:唐·孟浩然《送朱大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