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跸度河阳":帝王出行的清道渡过黄河之北,
# 河阳:旧县名,在今河南孟津市。,跸: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通行,戒严的意思。
"凝笳上太行":渡过河阳笳声齐发,直上太行。
# 凝笳:笳声齐鸣,兼有天寒笳声冻凝的意思。
"火龙明鸟道":火把引路,鸟道通明,
"铁骑绕羊肠":铁骑相衔,崎岖绕行。
"白雾埋阴壑":白雾把沟壑掩盖住了,
# 白雾:在山上看是雾,从山下看是云。
"丹霞助晓光":红霞使曙光格外辉煌。
# 丹霞:红色的朝霞。有祥瑞之意。
"涧泉含宿冻":山润泉水被冻成各种美丽的造型,
# 宿冻:已冻了很久的冰。宿:隔宿,说明很冷。
"山木带余霜":山木枝干上缀满着白霜。
# 山木:太行山以山高林密著称。
"野老茅为屋":农夫住茅草房,
# 野老:老人。
"樵人薜作裳":砍柴人穿野麻粗布短衣裳。
# 薜:《尔雅》:“薜,山麻。”郭璞注:“似人家麻,生山中”,泛指野麻、葛藤等树皮纤维做成的粗衣。
"宣风问耆艾":宣传唐朝国策,看望慰问地方长老,
# 耆艾:老人。古以六十岁称,五十岁称艾,泛指老年人。人五十岁生白发。艾叶北背面多白自毛,干老后叶向内卷,显现白色。所以五十称艾。
"敦俗劝耕桑":敦劝人民勤奋劳作,努力男耕女桑。
"凉德惭先哲":德行不厚,远不如古代先哲,
# 凉:薄。
"徽猷慕昔皇":运等谋划,要以先皇为榜样。
# 昔皇:指唐太宗。唐玄宗追幕太宗“贞观之治”,为有“开元之治”。,猷:谋划。,徽:美好。
"不因今展义":要不是今天来宣讲国策,
# 展义:君子施行德义。
"何以冒垂堂":就不会到这么危险的地方来了。
# 垂堂:旧时堂量边靠近屋处,常有坠瓦伤人,喻有危险的地方。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纪行抒怀诗。介绍诗人李隆基路经太行山时所作,前四句展现其以皇帝身份重登太行山的威严场面与愉悦心情,中间八句分别描写太行山自然景色、察访民情劝农耕之事,最后四句抒发励精图治建立盛唐的决心,体现了诗人对太行山的情感以及治国理政的抱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第五至八句描绘太行山的白雾、河冰、枯木、霜雪等景色,在朝霞和初日映照下如美丽画卷,借景抒发了诗人对太行山景色的喜爱之情。直抒胸臆:最后四句直接抒发诗人为了建立盛唐,勇于自谦自责、虚心学习以及不辞辛劳巡视全国的决心,情感真挚强烈。比喻:“火龙明鸟道”,将行进中的火把队伍比作“火龙”,形象描绘出夜间山道上火光蜿蜒的壮观景象,凸显出行队伍的庞大与威严。拟人:“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埋”字赋予白雾以人的动作,仿佛白雾有意掩埋深谷;“助”字让丹霞带上主动辅助的意味,好似丹霞在助力晨光绽放,二者均以拟人手法活化自然景物,暗含诗人对晨光中太行景色的喜爱与欣悦之情。
3. 分段赏析
“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开篇点明出行场景,“清跸”(帝王出行的清道声)、“凝笳”(悲凉的胡笳声)勾勒出威严庄重的仪仗氛围,暗显诗人作为帝王登太行的不凡气势。“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以“火龙”比喻火把,“铁骑”形容卫队,生动展现夜间行军时山道上火光通明、铁骑环绕的壮观画面,暗含诗人对自身威严与权力的自信。“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描绘太行清晨景色,白雾笼罩深谷,丹霞辉映晨光,色彩对比鲜明,笔触轻快,流露诗人登临时的愉悦心境与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细腻刻画山间残冬景象,涧泉仍有冻冰,树木残留霜痕,既写实又暗含对旅途艰辛的轻描淡写,体现诗人面对环境的从容。“野老茅为室,樵人薜作裳”:聚焦山民生活细节,茅草屋、薜荔衣,展现百姓的贫寒质朴,为后文“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的亲民举措做铺垫,体现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直抒治理之志,通过慰问老者、劝勉农桑,展现诗人重视民生、推行德政的决心,暗含以仁政教化百姓的理想。“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自谦德行不及先贤,仰慕前代明君的治国谋略,体现诗人的谦逊态度与追慕先贤、振兴国家的抱负。“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以反问收束,强调此行宣扬道义的必要性,哪怕冒着“坐不垂堂”(不坐屋檐下以防危险)的风险也在所不惜,凸显诗人的担当与决心。
4. 作品点评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是一首格律严谨、内容丰富的五言排律。诗人通过纪行的方式,将太行山的壮丽景色、民情风俗以及自己的治国抱负巧妙融合。诗中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借景抒情自然真挚;叙事部分条理清晰,展现出对百姓的关怀;抒情议论部分则慷慨激昂,凸显了建立盛唐的决心。全诗起承转合,层层递进,读来朗朗上口,颇有气势,既体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又展现了他作为帝王的胸襟和抱负。
# 此寻常景,写得笔走风电。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上一篇:唐·来鹄《偶题二首》
下一篇:唐·温庭筠《故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