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怀圣德":怀念仙人居所中老子的圣明品德,
"灵庙肃神心":进入神圣的庙宇使内心肃穆。
# 灵庙:《宋书》:“灵庙荒残,遗象陈昧。”
"草合人踪断":杂草丛生,人的踪迹断绝,
"尘浓鸟迹深":尘土厚重,鸟儿的足迹深陷。
"流沙丹灶没":流沙之中,炼丹的炉灶消失不见,
# 流沙:《列仙传》:关令尹喜与老子俱游流沙,化胡,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
"关路紫烟沉":函谷关的道路上,紫色烟雾低沉消散。
# 关路紫烟:《太平御览》:《关令内传》曰:真人尹喜,周大夫也,为关令。少好学,善天文秘纬。登楼四望,见东极有紫气四迈,喜曰:“应有异人过此。”乃斋戒扫道以俟之。及老子度关,喜先戒关吏曰:“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车者,勿听过,止以白之。”果至,吏曰:“愿少止。”喜带印绶,设师事之道,老子重辞之。喜曰:“愿为我著书,说大道之意,得奉而行焉。”于是著《道德经》上下二卷。
"独伤千载后":独自为千年之后的景象而伤感,
"空余松柏林":只留下空荡荡的松树和柏树。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介绍了老子庙的荒芜景象(草合、尘浓、丹灶没、紫烟沉),描绘了老子庙的衰败,体现了对道家思想传承式微的感慨,营造了沉郁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伤感与怀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描写老子庙中杂草丛生、人迹罕至、尘土厚重、鸟迹深陷的景象,展现庙的荒芜,为后文抒情做铺垫。意象组合:“草合人踪断”,“草合”对“尘浓”,“草合”描绘出老子庙杂草丛生的景象,“尘浓”展现庙宇中尘土厚重的状态,两者从不同角度凸显庙宇的荒芜,相互映衬,让荒芜的氛围更浓郁。“紫烟沉”对“松柏林”,“紫烟沉”带有道家文化象征,“松柏林”是具体的景物,前者体现文化意象的消逝,后者展现空间的留存,结合起来隐现道家哲理与现实的关联,使意象更具深度。
3. 分段赏析
首联“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仙居”指老子的居所,“圣德”是对老子品德的推崇,“灵庙”即老子庙,“肃神心”写出步入庙中后内心的肃穆。开篇点出对老子圣德的怀念和对灵庙的敬畏,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草合”写出杂草茂密掩盖路径,“人踪断”表明少有来人;“尘浓”体现长久未有人迹,“鸟迹深”说明鸟儿频繁栖息。这两句细致描绘出老子庙的荒芜,烘托出冷清的氛围。颈联“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流沙”“丹灶”关联老子炼丹、游流沙的传说,“没”写出遗迹消失;“关路”“紫烟”源自老子过函谷关的典故,“沉”表现景象不再。两句借典故写与老子相关的遗迹消逝,暗含对道家传承的感慨。尾联“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独伤”直接抒发伤感,“千载后”点明时间跨度,“空余松柏林”写只剩松树柏树留存。此联以残存的景物反衬老子庙的衰败,表达对道家思想传承式微的深深感慨。
上一篇:唐·白居易《府斋感怀酬梦得》
下一篇:唐·路德延《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