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芳树映天津":洛阳城畔的芳树倒映在天津桥下,
# 阳:一作川。
"灞岸垂杨窣地新":灞岸低垂的杨柳轻拂地面,嫩芽新绿。
# 岸:一作上。
"直为经过行处乐":只因这一路行经之处皆是欢愉,
"不知虚度两京春":竟不知两京的春光已悄然虚度。
"去年余闰今春早":去年闰月余下的时日让今春来得早,
# 余:一作有。
"曙色和风著花草":晨光与暖风轻拂,沾染了花草的芬芳。
"可怜寒食与清明":可叹寒食节与清明相连,
"光辉并在长安道":节日的光辉一同铺洒在长安的道路上。
"自从关路入秦川":自从踏上潼关古道进入秦川之地,
# 路:一作内。
"争道何人不戏鞭":行人争道,无人不挥鞭嬉戏。
"公子途中妨蹴鞠":公子途中耽于蹴鞠游戏,
# 妨:一作方。
"佳人马上废秋千":佳人骑马却停下了荡秋千的欢娱。
# 废:一作戏。
"渭水长桥今欲渡":渭水上的长桥如今即将横渡,
"葱葱渐见新丰树":渐见新丰一带的树木苍翠葱茏。
"远看骊岫入云霄":远望骊山高耸入云霄,
"预想汤池起烟雾":恍惚间仿佛看见温泉池升起烟雾。
"烟雾氛氲水殿开":烟雾氤氲中,水上的宫殿若隐若现,
"暂拂香轮归去来":暂且拂去香车轮毂的尘埃,踏上归程。
"今岁清明行已晚":今年清明已过,行路已嫌太迟,
"明年寒食更相陪":明年寒食时节,再与你共赴此约。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1. 分段赏析
“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两句是描写从洛阳到灞岸途中的景色。一个“映”字生动地写出了洛阳繁茂的芳树与天津桥相互映衬的美景,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垂杨”描绘出灞岸柳树低垂的姿态,“窣地新”则突出了柳树的嫩绿清新,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清新之感。“直为经过行处乐,不知虚度两京春”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直为”点明了是因为在旅途之中一路行来处处都有乐趣,才导致“不知虚度两京春”,流露出一种对时光在欢乐的旅途中不知不觉流逝的轻微惋惜之情,同时也体现了旅途中的愉悦。“去年馀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这两句是对季节和天气的描写。“去年馀闰今春早”交代了今年春天来得早的原因是去年有闰月,增添了生活气息。“曙色和风”描绘出清晨的阳光和柔和的春风,“著花草”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拂下花草生长的姿态,表现出春天的美好与活力。“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两句写出了寒食与清明时节的氛围。“可怜”在这里有可爱、可叹之意,表达出对寒食和清明这两个节日的喜爱。“光辉并在长安道”描绘出在长安道上,这两个节日的光辉氛围,让人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与美好。“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两句描绘了进入秦川后的情景。“自从关路入秦川”点明了行程的地点转换,“争道”生动地写出了道路上的热闹场景,“何人不戏鞭”表现出人们在寒食清明时节骑马嬉戏、挥鞭玩乐的欢快场面,充满生活情趣。“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两句刻画了人物的活动。“公子”“佳人”点明了人物身份,“妨蹴鞠”“废秋千”写出了公子佳人在旅途中,因为赶路而暂时停下了蹴鞠和秋千的活动,从侧面反映出旅途的匆匆,同时也展现出当时贵族生活的一个片段。“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两句描写了即将渡过渭水时的景色。“渭水长桥今欲渡”点明了行程的推进,即将渡过渭水。“葱葱渐见新丰树”中“葱葱”生动地写出了树木的繁茂葱郁,“渐见”表现出随着行程的接近,新丰的树木逐渐映入眼帘的情景,富有画面感。“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两句由眼前之景展开联想。“远看骊岫入云霄”写出了骊山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预想汤池起烟雾”则是由骊山联想到骊山脚下的汤池,想象着汤池升起烟雾的情景,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向往之感。“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两句进一步描绘想象中的画面。“烟雾氛氲”描绘出烟雾弥漫的朦胧之美,“水殿开”展现出一种华丽的场景。“暂拂香轮归去来”写出了暂时停下车子,似乎是要在此停留观赏,又似乎是要离去,表达出一种意犹未尽的情感。“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今岁清明行已晚”感慨今年清明时节的行程即将结束,时间已经不早了。“明年寒食更相陪”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明年寒食节还能再来此地游玩的美好愿望,流露出对这片土地和节日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上一篇:唐·高骈《步虚词·青溪道士人》
下一篇:唐·韦应物《酒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