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xǐng

朝代:唐作者:元稹浏览量:1
yǐn
zuì
jiāng
jìn
xǐng
shí
lán
àn
dēng
fēng
yàn
xiǎo
chūn
shuǐ
chuāng
hán
wèi
jiě
yíng
shēn
dài
yóu
qīng
zhuì
zhěn
guān
ér
wèn
láng
shì
mèng
zhōng
huān

译文

饮酒至醉时太阳将要落山,醒来时夜晚已近尾声。昏暗的灯光里火焰映着拂晓,春天的卧席水边的窗户透着寒意。还没解开缠绕在身上的衣带,帽子仍歪斜地挂在枕边。呼唤童仆询问昨夜狼藉的状况,怀疑那是梦中的欢乐。

逐句剖析

"饮醉日将尽":饮酒至醉时太阳将要落山,

"醒时夜已阑":醒来时夜晚已近尾声。

# 阑:尽。

"暗灯风焰晓":昏暗的灯光里火焰映着拂晓,

"春席水窗寒":春天的卧席水边的窗户透着寒意。

"未解萦身带":还没解开缠绕在身上的衣带,

"犹倾坠枕冠":帽子仍歪斜地挂在枕边。

"呼儿问狼藉":呼唤童仆询问昨夜狼藉的状况,

# 狼藉:旧说狼常群居,藉草而卧,起则践草以灭其迹。后因以狼藉形容凌乱。

"疑是梦中欢":怀疑那是梦中的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酒醒》是中唐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饮酒醉醒为线索,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表现了诗人醉后初醒时的恍惚心境。诗中“饮醉日将尽,醒时夜已阑”点明时间流逝,醉意与清醒的交替;“暗灯风燄晓,春席水窗寒”以昏暗的灯光、春寒料峭的环境烘托孤寂氛围;后四句通过“未解萦身带”“呼儿问狼藉”等细节,生动刻画了醉后身体的松懈与精神的迷惘,末句“疑是梦中欢”更深化了虚实难辨的惆怅。全诗语言平实,对仗工稳,以白描手法勾勒醉醒之间的心理变化,体现了元稹诗歌善于捕捉日常瞬间情感的特点,具有含蓄深沉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饮醉日将尽,醒时夜已阑”以时间对比开篇,通过“日将尽”与“夜已阑”的递进,刻画醉酒时长之久。动词“尽”“阑”暗含颓唐之感,奠定全诗朦胧恍惚的基调。颔联“暗灯风燄晓,春席水窗寒”转入环境描写。“暗灯”与“风燄”构成光影摇曳的视觉画面,“春席”“水窗”则点明季节与空间。寒意透过“水窗”渗入,与醉后的麻木形成反差,以景衬情的手法强化了孤寂氛围。颈联“未解萦身带,犹倾坠枕冠”聚焦细节特写。“未解”“犹倾”两个动作描写,生动呈现醉后衣冠不整的狼狈状态。腰带缠绕身体、帽子歪斜坠落的意象,既真实又带有夸张色彩,凸显主人公恍惚迷离的精神状态。尾联“呼儿问狼藉,疑是梦中欢”以行为收束全诗。“呼儿”的主动与“疑梦”的被动构成矛盾心理,通过询问家仆与自我怀疑的对比,将醉醒交织的恍惚感推向极致。“狼藉”一词双关,既指饮酒后的杂乱现场,亦隐喻人生如梦的虚幻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宣州开元寺南楼》

下一篇:唐·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