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醉日将尽":饮酒至醉时太阳将要落山,
"醒时夜已阑":醒来时夜晚已近尾声。
# 阑:尽。
"暗灯风焰晓":昏暗的灯光里火焰映着拂晓,
"春席水窗寒":春天的卧席水边的窗户透着寒意。
"未解萦身带":还没解开缠绕在身上的衣带,
"犹倾坠枕冠":帽子仍歪斜地挂在枕边。
"呼儿问狼藉":呼唤童仆询问昨夜狼藉的状况,
# 狼藉:旧说狼常群居,藉草而卧,起则践草以灭其迹。后因以狼藉形容凌乱。
"疑是梦中欢":怀疑那是梦中的欢乐。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饮醉日将尽,醒时夜已阑”以时间对比开篇,通过“日将尽”与“夜已阑”的递进,刻画醉酒时长之久。动词“尽”“阑”暗含颓唐之感,奠定全诗朦胧恍惚的基调。颔联“暗灯风燄晓,春席水窗寒”转入环境描写。“暗灯”与“风燄”构成光影摇曳的视觉画面,“春席”“水窗”则点明季节与空间。寒意透过“水窗”渗入,与醉后的麻木形成反差,以景衬情的手法强化了孤寂氛围。颈联“未解萦身带,犹倾坠枕冠”聚焦细节特写。“未解”“犹倾”两个动作描写,生动呈现醉后衣冠不整的狼狈状态。腰带缠绕身体、帽子歪斜坠落的意象,既真实又带有夸张色彩,凸显主人公恍惚迷离的精神状态。尾联“呼儿问狼藉,疑是梦中欢”以行为收束全诗。“呼儿”的主动与“疑梦”的被动构成矛盾心理,通过询问家仆与自我怀疑的对比,将醉醒交织的恍惚感推向极致。“狼藉”一词双关,既指饮酒后的杂乱现场,亦隐喻人生如梦的虚幻体验。
上一篇:唐·杜牧《宣州开元寺南楼》
下一篇:唐·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